弘扬北大荒精神
向北大荒开拓者们致敬

情系北大荒 一 路过850农场有感 作者:王学俭

一笑阅读(19804)评论(0)

 

尊敬的八五零农场党委及场领导、亲爱的同志们:

因为历史的原因,我曾在贵场劳动改造并工作过。与贵场修配厂的刘德仁是难友,近年来,我常想起我们在四分场劳动改造时结成的友情。我本想到贵场去拜访他,并看看贵场发展情况。但听一位难友说他已故去,又找不到贵场我认识的人,所以我只得借去东方红林业局路过贵场时,顺道看看故地。当我路过850看到你们路牌显示的铁道兵情结时,看到昔日农舍变大楼、草原变良田,我的思绪又飞回五十年前,那艰苦卓绝、激情燃烧的年代!

我是一名老铁道兵,山东海阳人,今年89岁。我于1944年在胶东加入共产党、参加八路军,次年随部队挺进牡丹江剿匪,曾与著名战斗英雄杨子荣、高波合影。历任战士、文化教员、宣传干事、报社编辑;1948年编入铁道兵,任报社编辑、副社长兼总编,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荣立二等功,出席铁道兵首届英模代表大会。1955年授少校军衔。

1957年我被打成右派分子。1958年,33岁正值风华正茂的我,来到黑龙江省密山铁道兵农垦局八五零农场四分场接受劳动改造。1959年后摘掉“右派”分子帽子后,曾在西岗八五零中学担任过副校长。后到农垦局《农垦报》当编辑、又到完达山林管局工作。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根据中央55号文件精神,经铁道兵党委重新甄别,我的“右派分子”是错划,1979年平反改正后,重新办理了转业手续,在东方红林业局任副局长。1985年离休,现住大连。

1954年王震将军任铁道兵司令员后,我做为铁道兵报社副社长兼总编辑曾跟隨他到部队视察工作,当他听到不少东北解放战争时参军的要复员老兵反映,他们无家无业,复员后到那去呢?很是苦恼!因此王司令员说:我们要给这些复员同志找个安身立业之处。这就是王震将军建北大荒农场的原因之一。所以,1954年,王震将军一声号令,铁道兵5师复转军人数百人在余友清副师长带领下,来到虎林建立铁道兵八五零农场,点燃了开垦北大荒的第一把荒火。

1956年4月,我作为铁兵报社的主要领导为了更好地宣传、学习王震司令员开发建设北大荒的精神,特委派报社编辑韩志同志到八五零农场考察、采访,回来后撰写了通讯《复员军人之家——铁道兵农场》,并刊登在371期《铁道兵》报上。

通讯发表后,反响很大、好评如潮。基层复转军人纷纷给报社来信来稿,表达了到北大荒安家立业的决心和信念。《铁道兵》报372期又以《到农场去建国立家》为题,发表了编辑部答读者问。并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专栏刊登了《开发边疆、建设边疆是我们的理想》、《给铁道兵首长的来信》等复转军人来稿。

在这之前,我曾派铁道兵报社记者石震前去采访过,他曾写了一篇报告文稿:《北大仓的早春》也在铁道兵报上发表过。

王震司令员见报后,非常高兴,把我召到他的办公室,亲切地招待我吃水果,吸香烟,详细询问了文章的写作情况。我回答说,报社的编辑都是年轻人,有朝气,是我派韩志到八五零农场采访写作的。王司令员高兴地鼓励我要把报纸办好。并说:“有些同志对于铁道兵建农场的意义不太理解,你给我写一个文字材料,我要在党代会上讲这个问题。”

我回报社即向编辑们传达了司令员对大家的鼓劢和要求。集体讨论后由韩志执笔写成了报告材料,经宣传部长刘时平同志修改后呈交王震司令员。在4月24日召开的中共铁道兵第一次党代表大会上,就把铁道兵农场建设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1958年,10万复转官兵陆续奔赴北大荒、到铁道兵牡丹江农垦局各农场立业安家。实践证明,371、372两期《铁道兵》报为十万复转官兵奔赴、开发北大荒建设起到了很好的宣传、鼓舞作用。

1956年,铁道兵农垦局副局长刘伯增同志(原铁道兵政治部青年部长)和农垦局政治部主任王余音同志(原铁道兵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曾主管铁道兵报),曾来人来函要我到农垦局搞宣传和组建农垦报社工作。我因为当年剿匪时,在那里待过,知道那里情况,很愿意去,并写了转业去北大荒的报告。但铁道兵政治部领导,没有批准我转业去北大荒的请求。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在1957年“反右”运动中,我被铁道兵政治部个别领导打成“右派”分子,未能以转业身份去建设北大荒,却以“右派”身份去北大荒劳动改造。悲哉、痛哉!

荒原日夜、战友情深。绵延的完达山、奔流的穆棱河、茫茫大草原描绘了北大荒的壮美,也见证了它的荒凉。当年初建的八五零农场,环境是严酷的、条件是艰苦的。但是人心是温暖的、战友是情深的。我在四分场劳动改造期间,领导及战友们没有嫌弃我这个“右派”铁友,他们在政治上关心我、生活上照顾我。加之对家庭、亲人的责任,使我坚定了生活下去的勇气。相信党中央、铁道兵党委最终一定能解决我的“右派”错案。

我要感谢北大荒、更要感谢那些在我逆境中关怀过我的人。在四分场劳动改造期间,从割草、割麦、脱坯、盖房、到伐木、烧砖各种苦活、累活都干过。蒙领导、战友信任、关照,以自己的苦干、实干,从“右派”队员,一直干到“右派”队小队长、副分队长。这也是右派分子能干的最大队“官”了。在担任“右派”队管理人员时期,我仍然发挥自己善搞宣传的特长,写标语、编口号,鼓励队友苦干加巧干,按时、保质、超量的完成了场部交给的劳动定额。并被多次评为劳模、戴过大红花。

由于我出身农家,从小干过体力活,因此,北大荒劳动改造虽然艰苦,却练硬了我的身体、磨砺了我的意志、保持了开朗的心态。直到现在,我虽然到了耋耄之年,身体仍然硬朗、没有大病。这要归功于北大荒的劳动锻炼、归功于领导、战友们的关怀。抚今追昔,我更加怀念在当时那种极左思潮泛滥环境下,曾经关怀、帮助过我的铁道兵老领导和战友:农垦局刘伯增副局长、霍大儒副书记、王余音主任、许星煌部长、八五零农场四分场基建队的孙长乐副队长。他们当中,有些已经离世,有些已经失联,但他们在我逆境中给予我的理解和关怀,将使我永志不忘。

斗转星移、转瞬之间,50多年过去了,我也成了90岁的老人。我虽然年纪大了,但作为一个老铁道兵,对哺育我成长铁道兵、以及我“改造”、工作过的铁道兵八五零农场的思念却梦魂萦绕、与日俱增。

今年6月份,我在二个儿子的陪同下,来到北京西郊的复兴路40号院内(铁道兵大院原址、现为中国铁建股份公司),陪同老领导,原铁道兵政治部徐诚之主任参观了“铁道兵展览馆”。馆内展出了大量的铁道兵在发展过程中、各个历史时期的照片、视频、资料和实物。不仅再现了铁道兵不畏艰险、艰苦卓绝的战斗精神,还宣传了铁道兵在“兵改工”后,“中铁建”开拓国际业务,把铁路修到五大洲的壮举。参观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陪同参观的还有,徐主任的子女、原铁道兵最后一任报社社长陈远谋同志、原铁道兵崔田民政委的子女等。

今年8月份,我和老伴在二个儿子陪同下,乘坐好友邹延林的小汽车,从牡丹江一路东北行,奔赴北大荒,来到我曾经“改造”、工作、战斗过的八五零农场、东方红林业局旧地重游。由于年代久远,失联多年,不了解八五零农场情况,只能是走马观花,在当年“改造”过的四分场原址短暂停留、抒怀旧情。

来到凉水泉村原四分场附近,我遥望着北面曾经是大片草原的稻田和天际处连绵的完达山脉,驻足良久,我当年曾在那里割草、伐木,为农场的建设做贡献。

在凉水泉村西北一处小山北坡,依然是芳草萋萋,几处旧房掩映其中。这里曾是我当年劳动“改造”过的四分场砖厂遗址。就在这里,我曾经在砖窑披星戴月、挥汗如雨地劳作,为农场的建设增砖添瓦。

在通往总场部卫星城的水泥路上,路两边广袤无垠的已经泛黄的稻田预示着又是一个丰收年、水稻科技园停机坪上的直升飞机、公路边醒目的宣传广告牌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在当年是难以想象的。

来到总场部卫星城区,栉次鳞比的高楼商厦、花草繁茂的社区、喜气安详的居民、特别是标有“铁兵路”、“将军路”的宽阔街道、以及我曾工作过的八五零中学现代化教学楼,都让我流连忘返,难以忘怀。当年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这一切,让我欣喜,更让我感叹。我好像又回到了当年铁道兵,耳畔响起在王震司令员开发北大荒铿锵有力的话声。在缅怀王震将军丰功伟绩的同时,在这里,请允许我以一个铁道兵老战士的名义,深切地怀念已故的王震司令员!向他在天之灵报告,他的宏大战略意图终于实现了。今天,八五零农场——王震将军点燃第一把荒火的地方,已经建成了北大荒的“军垦第一名城”,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北大仓”。它将以富饶、美丽造福于垦区及铁兵子孙后代,它将长留在我的美好记忆中。今后如有机会,我将再次前来探望。祝八五零农场繁荣兴旺,祝农场全体干部、职工身体健康、家庭幸福!此致

敬礼

铁道兵老战士 王学俭

二零一四年十月十日 于大连

联系电话:0411-82862751  13130406962

                                        电子信箱:wxj1930@163.com

图片集

1

一、1947年,本人王学俭(后排右1)作为团宣传干事与杨子荣(后排左3)高波(前排右4)等十一位牡丹江军区二团战斗模范合影。

2

二、1955年本人被授予少校军衔。职务: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报社副社长兼总编

3

 

三、1956年,作为铁道兵报社副社长的我,根据王震将军开发北大荒指示精神,委托编辑韩志到八五零农场采访后,在371期《铁道兵》报上发表通讯《复员军人之家——铁道兵农场》(影印件)。

 

4

四、《铁道兵》报372期发表的编辑部答读者问《到农场去建国立家》复转军人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专栏发表的《开发边疆、建设边疆是我们的理想》、《给铁道兵首长的来信》等来稿(影印件)。

 

5

五、1958年本人作为“右派”分子在八五零农场四分场接受改造时留影。

6

 

六、1979年经铁道兵党委平反改正后,本人重新穿上军装在北京和老伴余平合影留念

7

 

七、2014年6月,我和亲友来到位于北京复兴路40号(原铁道兵兵部原址)的《铁道兵展览馆》参观。

 

8

八、2014年6月,参观《铁道兵展览馆》人员。前排左五为原铁道兵政治部主任徐诚之,左四为原铁道兵报社最后一任社长陈远谋,左六为本人。

9

九、2014年8月,本人在八五零农场公路边“第一军垦名城” 宣传广告牌前留影。

10

 

十、2014年8月,本人在八五零农场公路边“八五O农场 王震将军点燃第一把篝火的地方”宣传广告牌前留影。

 

11

十一、2014年8月,本人与同来好友邹延林(左一)在凉水泉北八五零农场四分场遗址与农场承包职工攀谈。

12

 

十二、2014年8月,本人与两个儿子在八五零卫星城“铁兵路”牌下合影留念。

 

13

十三、2014年8月,本人与两个儿子在曾经工作过的八五零中学门前合影留念。

新一代的北大荒人

一笑阅读(3387)评论(0)

2012092108431459181

今天看了两篇关于北大荒的文章《仰视你,北大荒》和《壮丽的史诗 永远的精神——献给英雄的北大荒人》,两篇都是关于北大荒历史和精神的文章,作为一名新时代下的北大荒人,我深有感触。

现在人提及到北大荒;有人会提及股票,有人会提及北大荒有限公司,有人会提及到北大荒的大米、白面、豆油以及绿色食品。正如大家所看到的,如今的北大荒已经不是那个落后、闭塞、人烟稀少的北大荒,而是经过数代北大荒人的开垦、建设,成为了今天这个农业现代化的中华大粮仓。这其中的巨大变化,也许外人看来可能只是数字上的一个变化,而像我们这样在北大荒长大的孩子,可能才会有更能深刻的体会。因为我们亲身经历了一切从无到有,从小平房到了宽敞的楼房、小别墅;从小土道到现在的板油马路;从自行车到现在的小轿车;从汗珠掉地上摔八瓣到现在的农业现在化耕种。同时我们也明白父辈们用怎样的辛勤汗水才浇灌出了今天的成果,当然也能想象到父辈的父辈经历了怎么样的苦难才让我们走到今天。

一代代北大荒人靠什么走到了今天,那就是北大荒精神“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这十六个字,字字铿锵有力,发人深思。北大荒人在创造丰硕的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在把北大荒打造成北大仓的同时,更用他们的青春和生命,忠诚与坚韧为后人留下了名传千古的创业精髓。北大荒精神,是农垦人数十年来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一种表现;同时北大荒也是垦区的历史称谓,荒无人烟,褐色沃土的历史已经过去,现在进入眼帘的是北大仓,粮仓饱满,是一个经济型粮食特区。

作为一名新时代下的北大荒人,我们肩上的单子很重。因为父辈们给我们创造了很多,现在该我们接替他们继续前行。虽然我们还年轻,我们也担心会犯错而给北大荒人脸上抹黑,但是我们依旧会挑起担子昂首挺胸的向前走,因为我们是北大荒的孩子,我们身上流的是北大荒人的血。父辈们省吃俭用送我们上大学,告诫我们好好学习,他们没实现的愿望还要靠我们,大学毕业父亲说年轻人出去闯闯吧,其实我知道他心里也想我回家。我回来了,不单单是因为父母,也因为我热爱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而且现在我的家乡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相信通过我们以及更多北大荒人的建设,我的家乡也会变得像很多大城市那样发达。就像几十年前谁也不会想到北大荒会发展到今天的北大仓。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回来,同时也来了很多热爱这片土地的“外来人”我相信我们这一代人,一定不负众望。让北大荒这片土地永远的迷人下去,让北大荒精神永远的流传下去。

当祖国需要时

一笑阅读(2803)评论(0)

104438zmasvkq054yszepm

 

 

60年前,当祖国需要时,北大荒的开垦者们来到了这里,以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克服了各种困难,将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60年后的今天,北大荒人仍将祖国的需要作为自己的第一任务,使北大仓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储备基地。60年间,14万复转官兵、5万大专院校毕业生、20万内地支边青年和54万城市知识青年,创造了一个个人类拓荒史上的奇迹:在昔日的亘古荒原上,北大荒人已开垦出3600多万亩良田,每年为国家提供商品粮200多亿斤。

三代北大荒人,60年的艰苦奋斗。我们不仅为北大荒人所创造的丰硕物质成果而欢欣鼓舞,更为他们用青春和生命培育的“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所震撼。

英雄解甲重上战场

1947年,正是共和国诞生前最困难、最艰苦的时期,按照毛泽东同志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一批从延安来到东北的军队干部率部挺进莽莽荒原,6月13日他们推起开发北大荒的第一犁。在解放战争的炮火硝烟中,他们餐风饮露,顶风冒雪,播下了北大荒农垦事业的第一粒火种,创建出宁安、通北等第一批国营农场,努力开荒生产,多打粮食支援前方作战。

上世纪50年代,时任铁道兵司令员的王震将军率部来修铁路。他抓起一把黑土捏了捏,说:“这土多肥呀!比南泥湾强多了。”王震将军心里想啊,中国有6亿人,解决粮食问题不仅对当代有利,更能造福子孙后代。当时的黑龙江省委书记欧阳钦的一番话更使将军心潮澎湃:“光密山一带的荒地,就够你开发的了,它相当于好几百个南泥湾呢!”

就这样,1958年,在中国垦荒史上,出现了气势磅礴的十万官兵进军北大荒的壮丽画卷:解放军三总部、陆海空军、炮兵、防化学兵、首都警卫师、7个预备师,共8.1万官兵,加上随军家属等……十万大军走公路,行铁路,借小路,别羊城,离巴蜀,辞云贵,渡浦江,横跨中国,直取北大荒。

穿越历史烟云,8511农场老职工、90岁高龄的姜玉庭老人仿佛回到了往昔的峥嵘岁月。1958年,来自全国各地的10万复转大军齐聚密山,从这里下车分赴各农场。“完达山下千里沃野变良田;密虎宝饶英雄建国立家园。”王震将军拟就这副对联勉励屯垦官兵。跟随四野从东北一路转战海南岛,并从广州军区复员的老英雄姜玉庭,当时就在密山火车站外广场上,聆听了王震的动员讲话,然后徒步进入连地图上都没有标注地名的荒原……

过去的北大荒,野兽成群,沼泽密布。冬天的寒风冻僵了土地,初来乍到的人们只能穴地为居,化雪作炊。为了过冬,官兵们矗起了一排排马架子和地窨子。小咬、牛虻、蚊子到处乱飞。八五○农场的老战士郝振武的话让我们感慨万千:党和人民需要粮食,需要开发北大荒这座粮仓。北大荒那时是一无所有,可正因如此才派我们来啊!

从1963年到1976年,先后又有54万知识青年奔赴北大荒,来自京津沪杭等大中城市的知青把城市的文化和文明带到了偏远的边疆,给北大荒文化增添了丰厚的底蕴。

不论在艰难的创业时光,还是在今天经济全面发展的改革年代,北大荒人六十年如一日,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并不断赋予其科学的内涵,不等不靠,不屈不挠,以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矢志不渝的行为品质,勇担风险的敬业态度,写下了拓荒史上壮丽的诗篇。

披荆斩棘求新思变

1978年,当改革浪潮席卷全国大地的时候,北大荒人率先选择了改革之路,以敢于否定、善于扬弃、奋发进取的开拓精神,毅然向“大锅饭”、“铁饭碗”告别,向僵化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宣战,开始兴办“四到户、两自理”的家庭农场。

像当年挺进荒原一样,北大荒人开始向着一个陌生的领地进军。从农场统管、统种、统收到建立独户和联户的家庭农场,再到职工分户经营,生产费、生活费完全自理的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北大荒人不断探索和创新着经营体制和机制。1984年到1996年,垦区先后兴办了20多万个家庭农场,完成了黑龙江垦区农业改革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几十年习惯于国家出钱,农场种地的国家正式职工转变为自己出钱种地的家庭农场主,北大荒人思想上经历了一次巨大变革。支撑变革成功的动力是北大荒人的创新力。

1997年,九三分局进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试点,拉开了农业改革第二个飞跃的序幕。由家庭承包阶段走向规范的、规模适度的家庭农场新阶段,再次走在全国农垦系统农业改革的前列,这次改革为发展现代农业,实施现代农机装备工程,加快农业标准化、栽培模式化奠定了基础。从2004年开始,垦区启动现代农机装备工程,由于大马力拖拉机作业半径的扩大,原有的组织模式已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求,于是北大荒人又开始了撤队建区改革。用三年的时间,把原来的2241个生产队全部撤消,集中设立了661个管理区。这项改革,压缩管理人员1.27万人,减少费用开支4.6亿元。降低了职工的生产成本,减轻了职工的负担。

2000年8月,党中央对北大荒提出了“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这是何等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啊!人们好像记得传统的农业现代化的描述,如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良种化等等,而今天,北大荒人勇于探索,提出新的“三化”的目标,那就是农业现代化、农区工业化、农场城镇化。

作为中国500强企业中农业企业排名第一位的北大荒集团,有一个标识,那就是“黑土地上升腾着一轮绿色的太阳。”黑土地是北大荒特有的财富,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地带之一,土质肥沃,有机质含量高,一般都在5%-8%,因此有“捏把黑土冒油花,插根筷子也发芽”的美称。但绿色的太阳却是北大荒人新的创业理念,那就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绿色北大荒。

北大荒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无法做强曾是北大荒人的痛处,小而分散的经营模式无法使北大荒的产品攥成一个强有力的拳头共同冲击市场。北大荒集团意识到要做市场就要进行资源整合,推出自己的强势品牌。近年来,北大荒集团抓住大量国有资本退出中小企业的机遇,以打造驰名品牌为核心,大力度实施大项目牵动战略,仅2005年,集团建成的超亿元大项目就有9项,总投资17.2亿元,结束了低水平重复建设、品牌过多过乱的历史,打造了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具备领军地位的大龙头企业集团。据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局长隋凤富介绍,北大荒已形成了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立国家级绿色食品生产基地28个,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作物面积达到1000多万亩;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覆盖了粮食、油料、肉类、乳品等9大类200多种。“北大荒”、“完达山”已成为中国驰名商标。

2002年3月29日,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A股3亿股股票上市。公司拥有62.4万公顷耕地和24万公顷可垦荒地,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农业股份公司,这次上市一次性融资15.6亿元,近期发行短期债券14亿元,并已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实现了农场股份制改革和资本市场融资的重大突破。

颂扬北大荒精神

一笑阅读(1946)评论(0)

2011924671994DEA

精神对物质的发展具有强大的反作用力。崇高的精神的力量在于它鼓舞和激发出人的潜能和创造力,在于把精神动力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物质力量。北大荒精神的突出特性是它的时代性、丰富性、发展性和先进性。北大荒精神总是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成为北大荒人奋发向上、追求卓越的精神支柱,成为北大荒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

北大荒精神的主要作用体现为:导向作用、规范作用、激励作用、凝聚作用、辐射作用。

——导向作用。北大荒精神反映了北大荒人的政治本色,体现了党的基本路线的内在要求,是党中央倡导的新时期“六十四”字伟大创业精神在北大荒人身上的具体体现。不论是在艰苦的创业初期,还是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它始终引导北大荒人大力发展生产力,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旺盛的革命热情和崇高的革命理想,不断把农垦事业推向前进。

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发挥北大荒精神的导向作用,培养造就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队伍,是一实现北大荒到北大仓历史性巨变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北大荒精神作为一种先进的群体意识,具有一种内在的号召力。省农场总局党委《关于加强北大荒精神宣传教育的决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北大荒精神宣传教育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发挥北大荒精神的导向作用。要把北大荒人造就成为一支坚信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改革开放,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素质和强烈主人翁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富于“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精神的农垦产业大军。这既是一种发展的方向,也是历史经验的总结。60多年来,北大荒人始终坚持以北大荒精神为核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把自已人生价值的实现融入垦区的整体奋斗目标,把北大荒的开发建设,作为报效国家,实现理想和抱负,发挥聪明才智的人生舞台,并积极发展科技教育事业,使北大荒人成为一支不仅政治强,而且业务精的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发展需要的产业队伍。

——规范作用。北大荒精神是适合现代文明发展和现代管理要求而产生的一种先进观念形态,必然渗透到北大荒人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方面,成为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无形力量,北大荒人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正是靠这种规范作用内在的约束力实现的,并且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是合格北大荒人的重要依据。

近半个世纪的历程,北大荒人始终把国家和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始终把“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作为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把个人的理想、信念、追求与祖国和人民的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与农垦事业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无条件地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在为国家和集体利益的奋斗中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北大荒人大胆探索,锐意改革,扩大开放,加快了发展步伐,勇敢地承担起建设百亿斤商品粮基地的重任,并以北大荒精神作为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侵蚀的思想武器。承包不忘国家,富了不忘集体,自主经营不忘团结互助。当1991年那场严重的洪涝灾害给垦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困难的时刻,一面抗灾自救,一面捐助巨额资金,帮助南方受灾省区的人民渡过难关。为了大局,北大荒人毅然忍痛炸坝分洪,以局部的牺牲,换取全局的经济社会稳步发展。难怪大多数到过垦区的人,无不为北大荒人创造的丰功伟绩所震撼,为北大荒人创业、奉献的精神所感动。他们在北大荒人身上看到了延安老八路的作风,看到了南泥湾精神的继承和发展,看到了中华民族的生机希望和美好的未来。

——凝聚作用。北大荒精神把拓荒者的个人理想和追求,同企业的利益和荣誉,同农垦事业的前途和命运有机地结合起来,它像一块巨大的磁石,把北大荒人吸引到这一神圣的事业中来,凝聚形成统一的思想和意志,使之同甘共苦,团结奋斗,向着共同的目标开拓前进,在北国高寒地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1993年6月,当知识青年回访团的部分知青,被授予“北大荒人”称号时,知青代表动情地说:“今天,我们被授予‘北大荒人’荣誉称号,既光荣,也是感到有愧的。在我们身前,有十万复转官兵,有知识分子、支边青年,在我们身后,有当年下乡的留在北大荒的两万多知青,他们才是真正的北大荒人。”作为一名北大荒人,是光荣、自豪的。是北大荒精神这个强大的精神纽带,把北大荒的儿女凝聚成一个坚强、团结的集体,它的巨大感召力,已经融入北大荒人的血液。北大荒精神把广大拓荒者的意志和行为引向同一目标和同一方向,是北大荒的农垦事业,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誓把荒原变良田的崇高理想,使拓荒者拥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北大荒人。这种强大的凝聚力使北大荒人成为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也才会创造出“北大荒”变“北大仓”的人间奇迹。

北大荒精神指引着北大荒人走过了蹉跎岁月。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北大荒吸引了一大批外地人才和大中专毕业生到垦区工作,为北大荒的发展奉献聪明才智和力量。北大荒人的真诚和北大荒人的精神吸引了众多有识之士来北大荒兴办企业,投资开发。那些曾经在北大荒工作过的北大荒人,身在内地、人在都市,却心系北大荒,时刻关心着第二故乡的建设。特别是那些返城知青们,纷纷组织回访团,并组织他们的子女来北大荒寻访当年父母的青春足迹。他们为北大荒的改革献计献策,为北大荒的开发牵线搭桥,为北大荒的发展献策出力。今天战斗在北大荒这片热土上的人们,为了实现北大荒新的奋斗目标,齐心协力、团结奋进,北大荒精神已经成为北大荒人共同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北大荒人”成了拓荒者共同的荣誉称号。

——激励作用。北大荒精神具有一种强大的驱动力,它激励北大荒人在开发建设北大荒的壮举中,表现了惊人的创造力,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艰苦的初创时期,把北大荒人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热情转化为艰苦创业的强大物质力量;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它把北大荒人的进取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效益意识,转化为建设新世纪具体行动。

北大荒创业者面临的恶劣的自然环境,不但没有把北大荒人吓倒,反而把北大荒人潜在的创造才能更强烈的激发出来,使北大荒人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意志品格得以更充分的发挥。是北大荒精神激励着北大荒人,吃苦在前,甘愿奉献。冰冻馍、雪花汤、万重难,没有挡住开拓者的创业路,马架子、人拉犁、万般苦,没有动摇开拓者的创业志,他们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将报效国家的爱国热情,建设北大仓的理想,化作艰苦创业的物质力量。

跨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北大荒人率先引进了国内第一套世界先进的农机设备和管理技术,走出了以开放促开发,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第一步。在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不断向新的领域进军,改革旧的管理体制,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大力培育新的经济生长点,打破单一的全民所有制格局,积极开辟经济发展“第二战场”,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二、三产业。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中,北大荒人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为加快发展,实现垦区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辐射作用。北大荒精神的作用,不仅表现在对内功能上,而且表现在对社会广泛的影响力上。周恩来总理曾殷切希望北大荒“出粮食、出经验、出人才”。40多年过去了,英雄的北大荒人没有辜负周总理的期望,在亘古荒原上,创造了不朽的业绩,“北大荒”这个驰名品牌早已誉满神州。

“第一眼看到了你,爱的热流就涌出心底,站在莽原上呼唤,北大荒啊我爱你……即使明朝我逝去,也要长眠在你的怀抱里”。一曲《北大荒人的歌》在1995年11月北京举行的全国职工业余合唱大赛上,博得了评委和观众的热烈掌声,黑龙江农垦北大荒合唱团以其深情的歌声,整齐的阵容,高超的技艺,摘取了大赛的桂冠。这是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并非来自北大荒,而是由当年下乡返城的北京知青组成的,他们用独特的方式,回报第二故乡,弘扬北大荒精神。在2007年的11月,这支合唱团赴美进行了精彩的演出,在华人中引起强烈反响的巨大共鸣。

从50年代十万复转官兵、北京等地青年志愿垦荒队云集荒原,北大荒就成了全国人民注目的焦点和热点。60年代初,《老兵新传》、《北大荒人》两部反映拓荒者创业生活的影片轰动全国,它几乎影响了整整一代人,许多人就是看过这两部影片后加入到北大荒行列的。六七年代,54万知识青年来到北大荒,北大荒也因此走进了各大中城市的千家万户。80年代崛起的一批现代化农场,引起世人的瞩目。90年代和新世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场城镇化进程的飞速发展,使北大荒已闻名全国、享誉世界。

今天,当北大荒人打开垦门,走向世界的时候,一首唱遍大江南北的垦歌《北大荒人的歌》,能唤起人们对北大荒的一片深情。2007年8月28日,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来北大荒慰问演出时,著名歌唱家殷秀梅在演唱《北大荒人的歌》时,唱至“站在莽原上呼喊,北大荒啊我爱你”,两行泪水从脸颊上滑落。

从“北大荒”到“北大仓”,北大荒建设者们付出了何等的艰辛呀!

60年来,三代北大荒人用自已的汗水、泪水和血水,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艰苦卓绝的奋斗。如今已把昔日“天苍苍,地茫茫,一片衰草枯苇塘”的“北大荒”建成了繁荣富庶、欣欣向荣的“北大仓”。把“北大荒”建成了我国规模最大的国有农场群,成为全国闻名、世界知名的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垦区成为一个以粮食生产为主,农、林、牧、渔全面发展,工、商、运、建、服综合经营,政、社、企一体社会形态比较完整的经济社会区域。

北大荒不仅产粮食,而且出经验、出精神。不论是利用现代的农业机械和科学技术实现了粮食的稳产高产,还是利用外资和世界先进技术进行农业综合开发,以及农业管理体制改革和农业现代科学新技术的推广等方面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拉动区域经济发展尤其是推动农业现代化上,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北大荒的奉献,还造就出了一支过硬的北大荒人队伍,他们既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他们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意识,主动奉献自已的智慧和力量,在奋斗中实践着理想和抱负。60多年来,北大荒为国家培养输送了大批优秀的各类人才,成为传播北大荒精神的使者。为支援全国农垦事业的发展和地方建设,北大荒曾先后有一万余名干部被抽调到兄弟垦区和全国各地工作。北大荒还为全国农业系统培训了数万名专业技术干部,为国家培养了数万名大中专学生,向全国各大在专院校输送了数万名合格的毕业生。他们把北大荒精神带到全国各地散热发光,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巨大力量。援藏的垦区干部,发扬北大荒精神,在雪域高原树起了北大荒精神的鲜红的旗帜。随着北大荒人同省内外、国内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北大荒人艰苦创业的精神、诚实守信的品德不断为世人所公认。北大荒精神的影响和辐射面超越了农垦战线、黑龙江省,扩大到全国,成为振兴民族精神,激励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创未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六七十年代来垦区上山下乡的城市知识青年,在北大荒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和磨练,积累了一份宝贵的人生财富。这支充满朝气的队伍,也是北大荒开发以来诸多队伍中数量最多、文化程度最高、流动性最大的一支队伍。前后十几年时间里,他们留给北大荒的最宝贵的财富是青春;同时,在第一代北大荒创业者的言传身教下,知青们懂得了人生,增长阅历和才干,使他们成为北大荒和我国各条战线的生力军。知识青年通过锻炼,经风雨、见世面,增长了才干,成为垦区各条战线的生力军。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兵团战士,他们中有不少人成为社会知名人士,还有许多科技界、经济界、政界等各界的先进人物。多数人已成为了本单位、本行业的骨干,人们在他们身上,看到了北大荒精神的无穷力量。

向北大荒开拓者我们的父辈们致敬

铭记历史
切换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