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北大荒精神
向北大荒开拓者们致敬

孙仁松: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研讨会和发布会

2017年11月14日,由中国社科院、黑龙江省社科院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举办的“深化屯垦历史研究,建设农业领域航母”研讨会暨黑龙江屯垦史系列成果出版发布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档案楼会议室举行,我有幸作为黑龙江军垦老兵唯一的特邀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

黑龙江屯垦史系列研究,是2014年1月由中国社科院边疆研究所、黑龙江省委宣传部、黑龙江省社科院共同策划提出,列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的国家重大社科研究项目。经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和中国边疆研究所组织60余名学者通力合作,历时三年,最近完成系列成果,完成500多万字的宏篇巨作,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系列丛书。丛书共有16册,分别是:《黑龙江屯垦史》(4卷本)、《黑龙江屯垦史·军垦口述史》(上下册)、《黑龙江屯垦史·知青口述史》(上下册)、《黑龙江屯垦文献史料汇编》(4册)以及《当代黑龙江与新疆屯垦比较研究》、《“一带一路”与中国农业“走出去”——以中国黑龙江垦区在俄罗斯东部地区农业开发研究为例》、《黑龙江屯垦文学史》和《中国屯垦研究史》。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王伟光向会议发来书面讲话。黑龙江省委副秘书长、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武凤呈,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刘光慧等以及北京、黑龙江两地相关单位代表和学者出席。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局长马援、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研究所所长邢广程主持。

系列成果首次全面展现了黑龙江省自古至今的农业垦殖开发史,全方位展现了黑龙江地区自古至今的农业垦殖史,特别是对当代北大荒人探索创造的屯垦开发奇迹进行全景描述,多维度展示了黑龙江特色的屯垦之路,以及“北大荒”变成“北大仓”的辉煌历程,成为黑龙江省农垦事业开创70周年的献礼文化成果。

丛书探讨总结了黑龙江屯垦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屯垦与边疆稳定发展的关系等重大问题,站在服务国家和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现实的高度系统阐释屯垦历史,对黑龙江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化国有农垦体制改革,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努力形成农业领域的航母,争当现代化农业建设排头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下面是我作为会议特邀的军垦代表的发言。

各位领导、专家和媒体的朋友们,上午好!

很高兴能够参加这次会议,与各位领导和专家一道见证黑龙

江屯垦史系列成果的出版发布。在此,我作为参加北大荒开发建设的一名老兵代表,祝贺黑龙江屯垦史研究取得成功!向承担项目并付出辛勤劳动的各位领导、专家和全体工作人员,致以深深的敬意!

我是1958年3月响应党中央号召、从海军青岛部队转业参加北大荒开发建设的,至今已近60年了。在农场当过农工,住马架子、修水库抬土筐,开荒种地,经历艰苦的创业劳动,后来考入王震将军兼任校长的北大荒第一所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后又担任黑龙江兵团战士报编辑、八一农大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后任黑龙江农垦总局政策研究室(体改办)主任,退休后被借调到农业部农垦局工作10年,最后定居在北京。我现在的身份仍然是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的一名异地安置的退休干部。

两年前,我在北京接受了黑龙江社科院项目组派出的刘洪峰、张芳二位同志的采访,初次接触到黑龙江屯垦史这个重要的社科研究项目。最近,我与老伴在海南岛修养,恰好在我81岁生日那天,接到黑龙江社科院历史所赵儒军所长参加这次会议的电话邀请,并发来电子邮件,知道农垦史研究项目取得了全面成果,而那次对我的采访,将以《北大荒农垦事业发展与改革的亲历者》为题,收录在《黑龙江屯垦史 · 军垦口述史》中。考虑到这次会议的重要意义,我决定接受邀请,从三千公里外的三亚乘飞机回北京来参加会议。

我看到在《军垦口述史》的“前言”中,有这样两段话:

“开发建设北大荒是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宏伟事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伟大壮举。在这场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大复转官兵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始终是北大荒开发建设的中坚力量。”

“开发北大荒的历史,是一部用汗水、泪水和血水写下的历史。军垦人始终坚守着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无怨无悔地为北大荒开发默默奉献。他们的拼搏与艰辛,汇聚成北大荒的硕果,凝聚成北大荒的精神。”

我读着这些对复转官兵开发北大荒历史功绩的高度评价,浏览农垦老兵们的回忆,仿佛又回到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心情非常激动,以致夜不能寐。是的,一部北大荒开发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部军垦史,而这部历史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以14万多名复转官兵为中坚力量的包括大批知识分子、知识青年、地方干部和家属以及他们的后代的三代北大荒人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甚至流血牺牲写下的,希望我们的后代永远不要忘记。同时也希望我们的新闻媒体和影视作品,多从正面宣传,把北大荒开发建设的成果告诉全国人民,把“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继承和发扬下去。

但是,作为开发北大荒“中坚力量”的14万复转军人,如今又在哪里呢?这虽然是一个很难准确回答的问题,但我可以肯定地说,这些人都老了,而且他们中的多数已不在世了。这次实施的黑龙江屯垦史项目,在垦区内外走访了包括本人在内的144位老农垦,年龄最大的96岁,最小的72岁,平均年龄84岁,然而就在接受访谈后的两年多时间里,据说已有10多位老兵永远地离开我们了。现在还在世的老兵,一般都在八十岁以上至九十多岁,而且他们中很多人身患多种疾病,生活自理困难;我刚到北大荒时,还是一个风华正茂的22岁的小青年,可以说是十万复转官兵中最年轻的一个,现在也是耄耋老人了。可以想象,要寻访到这些老农垦,完成采访任务难度是非常大的,任务非常艰巨;而且,这次专题立项进行屯垦史研究,其中军垦和知青两部份分别采用“口述”方式,来记载那段历史,是在与时间赛跑,抢救鲜活的历史资料,是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也是留给后代子孙的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因此,黑龙江屯垦史所取得的系列成果更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作为一名在北大荒奋斗了36年的的军垦老兵,今天能够在这里发言,我感到非常幸运。因为我不仅经历了北大荒开创时期的艰苦奋斗,也亲历了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看到了北大荒改革和发展的辉煌成果。1997年在北大荒垦区开发50周年的时候,黑龙江农垦总局给我颁发了一枚“北大荒功勋奖章”,20年后的今天,我第一次把它挂在胸前,见证了北大荒屯垦史研究成果的发布,确实非常高兴。特别是我看到了中国的和平崛起,以及十九大的召开和民族复兴的辉煌前景,确实很振奋。我相信在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北大荒一定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北大荒是我的第二故乡,是一个让我魂牵梦萦的地方,因此我时刻关心北大荒的发展和变化,有机会就想回去看看。2016年8月,我和老伴杨玉群一起回访了北大荒,又回到1958年我转业到北大荒时的第一站——八五七农场,回到当年开荒建点、住马架子的四分场三队。我看到如今北大荒农场和垦区发生的巨大变化,感慨万千。离开时,我写了一首诗,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就作为这次发言的结束吧!

官兵十万战荒原,

王震将军冲在前;

披荆斩棘住马架,

拉起犁杖好耕田。

放眼今日北大荒,

地覆天翻看巨变;

建成中华大粮仓,

八十老兵喜开颜。

赞(0) 打赏
«转载请注明来自父辈的旗帜 » 孙仁松: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研讨会和发布会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向北大荒开拓者我们的父辈们致敬

铭记历史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给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