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北大荒精神
向北大荒开拓者们致敬

胡紫薇:传承北大荒精神 铸牢文化根基

北大荒精神,是第一批入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精神瑰宝,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厚植于中华民族红色文化的沃土,并在艰苦卓绝的历史实践中历久弥新。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北大荒精神所蕴含的“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精神,使其在新时代文化根基铸牢与建设文化自信中起到积极作用。

一、历史流转 北大荒精神不忘初心

北大荒精神,是拓荒开垦的艰苦历程中孕育出的艰苦奋斗、勇于面对困难、顾全大局,坚持集体主义、无私忘我的精神。北大荒精神作为龙江四大精神之一,赓续着红色血脉,不仅是新中国文化建设的奠基石,更是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生动体现。七十多年前,无数的共产党人带着必胜的信念,扎根北大荒,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七十多年前,无数共产党人和建设者们秉持“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初心,锻造出这一激励世代前行的精神瑰宝。

北大荒精神的提出要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一大批的军队官兵与地方干部带着党中央“从事军事战斗与粮食生产”的双重任务,扎根北大荒,开发北大荒,兴建北大荒。可以说,北大荒精神与南泥湾精神、延安精神一脉相承。在延安发展时期,王震将军带领359旅官兵开荒种粮,“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为主要内容的南泥湾精神正式形成。之后,359旅奉党中央命令,挺进北大荒、开垦北大荒,至此将南泥湾的精神火种播种到了黑龙江这片土地。南泥湾精神在这片黑土地上生根发芽,为北大荒精神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精神基础。1955年以后,王震将军359旅的10万官兵就地安置,与2万支边青年共同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垦荒实践。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约有50万知识青年与学生响应毛主席号召,上山下乡,投入到这场拓荒实践中来。这些青年学生的活力唤醒了这片沉睡的黑土,他们的丰富知识更是为建设实践添砖加瓦。

在这七十多年的建设中,无时无刻不闪烁着北大荒精神的璀璨光辉。20世纪80年代,时值纪念北大荒建设三十周年之际,王震将军用“艰苦奋斗,勇于开拓”这八个字凝炼北大荒精神,这不仅是人民军队“召之即来,来之能干”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更是百万垦区人民“昂扬向上,团结奋进”意志品质的高度评价。直至1994年底,将北大荒精神最终确定为“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这十六个完美地诠释了北大荒一代又一代的开拓者与建设者的美好品质,更加凝结出共产党人的文化气节。在大兴垦荒、建设的实践中,正是这种集体奋斗的初心和使命感,铸就了共产党人的红色精神谱系。作为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延续,北大荒精神不仅是一种对历史的铭记,更是在新时代“赓续红色血脉”中的坚定信念。如今,传承北大荒精神,已成为铸牢中华民族文化根基、增强文化自信的必经之路。

二、时代演进 北大荒精神奋发图强

北大荒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进,不仅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而且在诸多方面展现出艰苦奋斗、发奋图强的精神特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艰苦奋斗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从最初的开发建设到如今的创新发展,北大荒精神早超越了“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本义,成为推动中国新时代建设的重要文化资源。北大荒精神的发展不仅是对集体主义、奉献精神和创新进取的精神内核的延续,更是新时代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建设的重要支撑。

北大荒精神在无畏挑战、勇于担当的精神特质中体现了其时代内涵。面对粮食安全和文化安全的多重挑战,垦区的建设者与实践者毫无畏惧,不断突破自我,奋发图强,不断践行“向地球开战、向荒原要粮”的伟大壮举。在农业发展创新方面,基于“敢于探索、坚韧不拔”的进取态度和“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的埋头苦干,实现了2023年黑龙江垦区粮食总产量1557.64亿斤(历史第二高),占全国的11.2%,连续14年位居全国第一,不仅保证了北大荒作为我国粮食的压舱石地位,并且还在实践建设中不断推动了农业科技的自主创新与高质量发展。北大荒精神不仅为应对未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提供了精神支撑,而且在建设实践中成为推动文化自信的重要精神动力。

北大荒精神的顾全大局和奉献精神是其时代内涵的另一个重要体现。这种精神鼓励人们在集体中寻找精神力量,通过无私奉献来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北大荒精神从早期的开垦荒地到如今的创新发展,始终表现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在新时代的建设中,北大荒精神促使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团结协作,攻坚克难。这种集体的力量和奉献的精神,是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理论创新 北大荒精神基石不移

北大荒精神的形成是基于共产党人的实践智慧,它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中。通过这项人类历史上的伟大拓荒实践,北大荒精神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理论基础。主要表现在:一是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二是勇于开拓的艰苦奋斗意志,三是无私奉献的核心价值观。这种精神通过伟大的实践得以具象化,构成了新时代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大荒精神的基石之一是集体主义原则。北大荒的开发建设是集体主义的实践,体现了顾全大局的精神理念,符合“共同体”的思想。其次,北大荒精神的理论基础还包括艰苦奋斗的理念,这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延续的重要价值观念。正是在这一艰苦奋斗的精神指导下,北大荒建设者们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从荒地到良田的历史性转变。最后,北大荒精神中无私与奉献更是在一代又一代北大荒的建设者身上传承发展。同时,北大荒精神还体现出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理论特质,这也是其在新时代能够保持活力的原因所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而北大荒精神的内涵在新时代的发展中也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在生态文明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等方面,北大荒精神依旧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指引。新时代的传承不仅仅是对过去精神的继承,要在坚定理论基石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使得北大荒精神在新时代背景下继续焕发新的生机。

北大荒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铸牢中国文化根基的重要精神支柱。北大荒精神是活的精神,它不仅展现了共产党人不忘初心、艰苦奋斗的本色,还在新时代发展中通过理论创新继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精神动力。作为一种文化自信的象征,北大荒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弘扬,不仅是对过去老一辈建设者的致敬,更是对未来实践者的激励。这种精神必将在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北大荒精神,如同一条穿越时空的红线,串联起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它是一种精神的力量,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信仰的坚守。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深刻领会北大荒精神的内涵,融入红色血脉之中,可以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更要以北大荒精神为指引,共同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来 源:哈尔滨理工大学

通讯员:胡紫薇

编 辑: 刘洪亮

审 核: 吕 博

统 筹: 王明利

监 制: 段君凯

 收藏 (0) 打赏

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钱包扫描赞助

«转载请注明来自父辈的旗帜 » 胡紫薇:传承北大荒精神 铸牢文化根基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

向北大荒开拓者我们的父辈们致敬

铭记历史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