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北大荒精神
向北大荒开拓者们致敬

朱伟光杨海娣朱伟华: 当祖国需要时


(上)

60年前,当祖国需要时,北大荒的开垦者们来到了这里,以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克服了各种困难,将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60年后的今天,北大荒人仍将祖国的需要作为自己的第一任务,使北大仓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储备基地。60年间,14万复转官兵、5 万大专院校毕业生、20万内地支边青年和54万城市知识青年,创造了一个个人类拓荒史上的奇迹:在昔日的亘古荒原上,北大荒人已开垦出3 600多万亩良田,每年为国家提供商品粮200多亿斤。

三代北大荒人,60年的艰苦奋斗。我们不仅为北大荒人所创造的丰硕物质成果而欢欣鼓舞,更为他们用青春和生命培育的“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所震撼。

英雄解甲重上战场

1947年,正是共和国诞生前最困难、最艰苦的时期,按照毛泽东同志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一批从延安来到东北的军队干部率部挺进莽莽荒原,6 月13日他们推起开发北大荒的第一犁。在解放战争的炮火硝烟中,他们餐风饮露,顶风冒雪,播下了北大荒农垦事业的第一粒火种,创建出宁安、通北等第一批国营农场,努力开荒生产,多打粮食支援前方作战。

上世纪50年代,时任铁道兵司令员的王震将军率部来修铁路。他抓起一把黑土捏了捏,说:“这土多肥呀!比南泥湾强多了。”王震将军心里想啊,中国有 6亿人,解决粮食问题不仅对当代有利, 更能造福子孙后代。 当时的黑龙江省委书记欧阳钦的一番话更使将军心潮澎湃:“光密山一带的荒地,就够你开发的了,它相当于好几百个南泥湾呢!”

就这样,1958年,在中国垦荒史上,出现了气势磅礴的10万官兵进军北大荒的壮丽画卷:解放军三总部、陆海空军、炮兵、防化学兵、首都警卫师、7个预备师,共8.1万官兵,加上随军家属等……10万大军走公路,行铁路,借小路,别羊城,离巴蜀,辞云贵,渡浦江,横跨中国,直取北大荒。

穿越历史烟云,八五一一农场老职工、90岁高龄的姜玉庭老人仿佛回到了往昔的峥嵘岁月。1958年,来自全国各地的10万复转大军齐聚密山,从这里下车分赴各农场。“完达山下千里沃野变良田;密虎宝饶英雄建国立家园。”王震将军拟就这副对联勉励屯垦官兵。跟随四野从东北一路转战海南岛,并从广州军区复员的老英雄姜玉庭,当时就在密山火车站外广场上,聆听了王震的动员讲话,然后徒步进入连地图上都没有标注地名的荒原……

过去的北大荒,野兽成群,沼泽密布。冬天的寒风冻僵了土地,初来乍到的人们只能穴地为居,化雪作炊。为了过冬,官兵们矗起了一排排马架子和地窨子。小咬、牛虻、蚊子到处乱飞。八五○农场的老战士郝振武的话让我们感慨万千:党和人民需要粮食,需要开发北大荒这座粮仓。北大荒那时是一无所有,可正因如此才派我们来啊!

从1963年到1976年,先后又有54万知识青年奔赴北大荒,来自京津沪杭等大中城市的知青把城市的文化和文明带到了偏远的边疆,给北大荒文化增添了丰厚的底蕴。

不论在艰难的创业时光,还是在今天经济全面发展的改革年代,北大荒人60年如一日,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并不断赋予其科学的内涵,不等不靠,不屈不挠,以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矢志不渝的行为品质,勇担风险的敬业态度,写下了拓荒史上壮丽的诗篇。

披荆斩棘求新思变

1978年,当改革浪潮席卷全国大地的时候,北大荒人率先选择了改革之路,以敢于否定、善于扬弃、奋发进取的开拓精神,毅然向“大锅饭”、“铁饭碗”告别,向僵化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宣战,开始兴办“四到户、两自理”的家庭农场。

像当年挺进荒原一样,北大荒人开始向着一个陌生的领地进军。从农场统管、统种、统收到建立独户和联户的家庭农场,再到职工分户经营,生产费、生活费完全自理的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北大荒人不断探索和创新着经营体制和机制。1984年到1996年,垦区先后兴办了20多万个家庭农场,完成了黑龙江垦区农业改革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几十年习惯于国家出钱,农场种地的国家正式职工转变为自己出钱种地的家庭农场主,北大荒人思想上经历了一次巨大变革。支撑变革成功的动力是北大荒人的创新力。

1997年,九三分局进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试点,拉开了农业改革第二个飞跃的序幕。由家庭承包阶段走向规范的、规模适度的家庭农场新阶段,再次走在全国农垦系统农业改革的前列,这次改革为发展现代农业,实施现代农机装备工程,加快农业标准化、栽培模式化奠定了基础。从2004年开始,垦区启动现代农机装备工程,由于大马力拖拉机作业半径的扩大,原有的组织模式已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求,于是北大荒人又开始了撤队建区改革。用 3年的时间,把原来的2 241个生产队全部撤消,集中设立了661个管理区。这项改革,压缩管理人员1.27万人,减少费用开支4.6亿元。降低了职工的生产成本,减轻了职工的负担。

2000年 8月,党中央对北大荒提出了“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这是何等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啊!人们好像记得传统的农业现代化的描述,如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良种化等等,而今天,北大荒人勇于探索,提出新的“三化”的目标,那就是农业现代化、农区工业化、农场城镇化。

作为中国 500强企业中农业企业排名第一位的北大荒集团,有一个标识,那就是“黑土地上升腾着一轮绿色的太阳。”黑土地是北大荒特有的财富,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地带之一,土质肥沃,有机质含量高,一般都在5%~8%,因此有“捏把黑土冒油花,插根筷子也发芽”的美称。但绿色的太阳却是北大荒人新的创业理念,那就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绿色北大荒。

北大荒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无法做强曾是北大荒人的痛处,小而分散的经营模式无法使北大荒的产品攥成一个强有力的拳头共同冲击市场。北大荒集团意识到要做市场就要进行资源整合,推出自己的强势品牌。近年来,北大荒集团抓住大量国有资本退出中小企业的机遇,以打造驰名品牌为核心,大力度实施大项目牵动战略,仅2005年,集团建成的超亿元大项目就有 9项,总投资17.2亿元,结束了低水平重复建设、品牌过多过乱的历史,打造了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具备领军地位的大龙头企业集团。据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局长隋凤富介绍,北大荒已形成了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立国家级绿色食品生产基地28个,绿色、有机、无公害
农作物面积达到 1 000多万亩;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覆盖了粮食、油料、肉类、乳品等9大类200多种。“北大荒”、“完达山”已成为中国驰名商标。

2002年3月29日,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 A股3亿股股票上市。公司拥有62.4万公顷耕地和24万公顷可垦荒地,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农业股份公司,这次上市一次性融资15.6亿元,近期发行短期债券14亿元,并已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实现了农场股份制改革和资本市场融资的重大突破。

 (下)

  半个世纪来,几代拓荒人承受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战天斗地,百折不挠,用火热的激情、青春和汗水把人生道路上的句号画在了祖国边陲那曾经荒芜凄凉的土地上。他们已把生命融入了这片荒原,用青春和智慧征服了这片桀骜不驯的黑土地,实现了从北大荒到北大仓的历史性巨变。

重担千斤无怨无悔

在苍苍茫茫的荒原面前,个体的人显得是那样的渺小,因此,军垦战士向荒原的进军,一开始就是以集团式的规模出现的,靠着严密的组织,严格的纪律,形成强大的合力。顾全大局成为北大荒人的基本行为准则,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构成北大荒精神的基石。

在北大荒人的眼中,祖国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为了共和国的大局,他们无怨无悔地把千斤重担放在了自己的肩头,当祖国需要时挺身而出。

1960年,北大荒遭到前所未有的严重涝灾,大地一片汪洋,农场的粮食已不能自给。但为了完成上交国家的商品粮任务,农场人守着一堆堆粮食,自己却用野菜、豆秸、玉米秸、树皮等充饥,大批职工患浮肿病。曾有一位粮食保管员,日夜看管着粮食,却不曾拿过一粒放在嘴里。终因长期食不果腹,饿晕在山一样的粮堆旁。这时,王震将军亲临北大荒,与职工一起采食野菜,号召北大荒人发扬南泥湾精神,厉行节约,保证完成上交国家商品粮生产任务。垦区上下团结一致,开展生产自救,在地里进行复收复打和拣粮活动。全垦区职工的口粮标准降到了每人每月7.25公斤,家属5.5公斤。当年,却向国家交售了 1.8亿公斤粮食,完成了3 000万
公斤大豆的出口任务。也是这一年,八五三农场接受了上交国家 300万公斤粮食的任务。但在运出了 280万公斤粮食时,上级考虑到这个农场职工月粮食是以野菜、玉米皮淀粉、榛柴叶充饥的实际困难,余下的20万公斤就不收了。可当农场听到一些灾区严重缺粮的情况,他们不仅如数交足了征购粮食任务,又从农场的种子、口粮、饲料中挤出31.5万公斤,支援重灾区的人
民。

八五七农场经过40年的艰苦奋斗,开垦出40万亩良田,1990年,他们生产粮豆 7.5万吨,被国务院授予“粮食生产先进场”的光荣称号。1991年穆棱河百年未遇的特大洪峰每秒流量达到 4 870立方米。在这样强劲的洪峰冲击下,现有的河道容积已经难以支撑,势必造成垮坝决
口。

东堤、西堤必须作出抉择,牺牲一面,保住另一面!东堤外,有虎林县 6个乡和一批农场的240万亩良田,15万人口;西堤外,是八五七农场的40万亩丰收在望的良田和2万人民。两弊相权取其轻,抗洪总指挥部忍痛下令:八五七农场职工必须迅速撤离大坝,炸坝分洪!

建场以来,八五七人始终和他们珍爱的土地生活在一起,如今,为了国家和大局,他们不得不毁掉自己亲手建起的家园。1991年 7月31日夜,农场领导含着热泪一拳砸在地上:“炸坝!”刹那间,一亿多立方米的洪水从60多处缺口涌入了八五七的土地,40多万亩良田全部被淹,13 500平方米的房屋倒塌,几千人无家可归,直接经济损失 6 491万元。八五七成为一个孤岛,与外界隔绝十多天,而穆兴东堤内的 240万良田和15万人民得救了!为了祖国的需要,八五七人选择了自我牺牲。

2003年,非典肆虐。当中央向北大荒集团提出紧急调粮要求的时候,北大荒人迅速行动起来,几十条精米生产线昼夜加工,三天内向首都北京紧急运送三万吨大米,平抑了物价,维护了稳定的大局。一个大规模现代化的国家商品粮战略基地,在关键的时刻,调得动,拉得出,打得赢,这是多么重要!

勋章深锁矢志不渝

从1947年到1958年,在王震将军的率领下,先后有14万转业官兵来到北大荒。他们中有一生奋斗在北大荒的余永清、黄振荣、张文忠等 1 000多名老红军战士和迟子强、郝光浓、侯祥宽、汪立国等1 418名残疾荣誉军人。他们中有 128人荣获战斗英雄称号,有408人获特等功奖励,有2 929人立过大功。

然而,这些英雄们却锁起勋章,以一名普通劳动者身份投身到北大荒的开发建设中。老红军黄振荣,是铁道兵三师代师长,跟随王震将军来到了北大荒。他率队深入茫茫的林海雪原,在踏查荒原时,冻掉了9个脚趾头。他带领7 000多名官兵,两年开荒51万亩,建起了八五二农场,还先后扩建了八五三农场和八五五农场,为农垦事业整整奋斗了15个春秋,直到走完人生的尽头。他来北大荒时,这里地无一垄,他去世后却为北大荒留下76万亩良田。

老红军张文忠离休后,为了改变农场低产面貌,主动要求种 6亩试验田,他起早贪黑,挑着担子,一冬积了40吨优质肥。水渠决口,他跳入水中,用身体堵住缺口。到秋,他种的玉米亩产超过了千斤,为职工作出了典范。1994年,84岁的张文忠倒在了他奋斗了40多年的黑土地上。

在塔山阻击战浴血奋战6天6夜,被授予“孤胆英雄”称号的战斗英雄李国富,参军12年,立功11次。1958年,他放弃了优越条件,从广东来到北大荒,带着一个连队,从一片荒原奔向另一片荒原,一干就是48年。2006年,老战士倒在了他所挚爱的北大荒的黑土地上,实践了他献身北大荒的诺言。

宁波女知青陈越玖在雁窝岛兢兢业业,掌握了30多种畜禽病的防治方法,成为全场最优秀的牲畜卫生员,她忍着病痛修水利,割大豆。在被诊断为结肠癌晚期,动手术时,她问医生:动了手术,我还能回北大荒吗?在场的医生护士都为之感动。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向党组织提出了惟一的要求,“一定要把我的骨灰送回雁窝岛……我是北大荒人!”去世时,她年仅24岁。如今,她静静地长眠在雁窝岛的烈士陵园里,每年春天,她的墓碑旁都会绽放出像她的青春般艳丽的鲜花。

60年来,从祖国各地奔赴北大荒开发建设的有 5万大中专毕业生、10万科技人员。他们不求索取,只求最大限度的奉献、再奉献。他们中有北大荒的奶牛之父张元培、机械专家桂体仁、大豆育种专家梁甲农、冯紫琅夫妇、小麦专家刘惕若、气象专家蔡尔诚……还有至今85岁仍然奉献在北大荒、被广大群众尊誉为“北大荒水稻之父”的徐一戎。他视水稻如生命,无论身处逆境还是顺境,都矢志不渝地致力于寒地水稻栽培技术的科学研究、推广和栽培技术的普及工作,共写出318本总计2 300多万字的学习笔记及翻译资料和科技论著,足迹遍及垦区87个水稻种植农场和省内30多个市县,行程达到4万多公里,累计增效100多亿元。

新一代北大荒人继承老一辈的拓荒精神,在新的历史征程中,在北大荒这片神圣的土地上,绘制出最新最美的图画。宁安农场的全国劳动模范孙俊福,16岁参加工作,在林业战线上一干就是20多年,他为了多栽树,管好树,和爱人带着孩子,整年在没有人烟的大山上造林。1989年 6月正处造林抚育期,两口子早上上山去干活,窝棚里剩下痴呆的母亲和五岁多的儿子林林,不曾想林林在棚外玩耍时被青蛇咬伤,等到晚上他俩回来时,小林林的一条腿全肿了。发疯般的孙俊福背起儿子冲下大山,等他们来到牡丹江市医院已是后半夜 2点,终因咬伤时间过长,已无力救治,小林林终于闭上了他那双聪颖的眼睛,他来到这个世界只有五个年头,他的父母却在1480亩荒山秃岭上栽下了48万株树,为国家创造财富1 600多万元!

人创造了历史,历史也铸造了人。60多年的垦荒事业,已使北大荒人与黑土地结为一体,他们是黑土地忠诚的儿女。他们是用灼烫的黑土、坚硬的山石作材料,以风雪雷电作刻刀,历经漫漫岁月凿刻而成北大荒人的英雄群雕。
(原载《光明日报》2007.8.15~16)

赞(0) 打赏
«转载请注明来自父辈的旗帜 » 朱伟光杨海娣朱伟华: 当祖国需要时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向北大荒开拓者我们的父辈们致敬

铭记历史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给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