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北大荒精神
向北大荒开拓者们致敬

贾宏图:耕种在希望里 居住在幸福中

  不知为什么,看到北大荒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这些老知青总爱“忆苦思甜”。

  天津老知青矫淑梅对我说,1968年9月她下乡到52团(现在的鹤山农场),在连队当老师,她发现孩子们竟不知“楼”是什么东西,因为他们从没见过。她对这些山东移民和转业军人的孩子们说:“楼就是两个房子摞起来。”

  老作家郑加真的《北大荒移民录》中有这样的情节:一位姓赵的飞行员少尉,从密山火车站走到850农场三分场四队,整整用了三天,一看只有几栋破草房。晚上,200多人都住在大通铺上,男女都有,夫妻一对的挂着蚊帐,这边男的挨着那边男的,这边女的挨着那边女的。单身男女按年龄大小,男的从东往西排,女的从西往东排。当时他年纪小挨着一个老大姐睡。他说,当时草棚透风,土墙挂霜,冻得他啥想法也没有。

  高教出版社的文科出版中心副主任吴学先博士是北大荒的第二代,她的父亲是中央直属坦克团的教官,也是1958年转业到北大荒的。当时吴学先还在母亲的肚子里。她说,他们当时全家也挤在这样的草房里。当时条件太艰苦了,那年算她有12个小孩儿出生,只有她一个活下来了。那11个孩子,还没看到北大荒的太阳,甚至还没有穿上父母为他们准备的新衣裳,就夭折了。

  回忆往事让人心酸,可是当你看着北大荒的土地上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建筑工地,到处都耸立起成片的楼群;当你看到一批批解甲归田白发苍苍的老军垦、一家家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农工,搬进宽敞明亮的新居,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你怎能不热泪盈眶!

  朋友,现在当你走进北大荒的土地,吸引你目光的不仅有那一望无际的稻海麦浪,那像大阅兵式军人方队一样整齐的秧苗,那像星球大战的武器一样的样式奇特的农机设备,吸引你眼球的还有那湖畔山间林中草原上的都市楼厦、居民小区和文化休闲设施。那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场景甚至让你产生梦幻的感觉,那不是稍纵即逝的海市蜃楼,而是北大荒的真实存在。只用了几年的时间垦区的113个农场,将演变成的113个城镇,一起崛起在昔日荒凉寂寞的土地上,谁能说不是一个奇迹。

  对此《北大荒日报》有这样激情的报道——

  “有人说,北大荒的历史就是不断创造神话的历史:它创造了人类拓荒史上的神话,它创造了现代化大农业的神话,而今,北大荒正在创造的神话就是那波澜壮阔的‘造城运动’。这场被称为中国最大的造城运动无疑是北大荒历史上最精彩的民生乐章。”

  城市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由之路,中国几亿农民离开自己的土地走进城市,创造了中国飞速发展的奇迹,也给已经不堪重负的城市带来巨大的压力。已经初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农区产业化的北大荒垦区又开始了农场城镇化的进军。他们要让自己的职工家属住进自己建设的比城市条件还好、环境还佳的小城镇,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同时也吸引着更多的农民兄弟也住进他们的家园,成为他们共创伟业的同事。北大荒人想得很远,干得很大。在先治坡后治窝的时代,饱尝苦痛的北大荒人对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有更强烈的愿望。而垦区的各级领导又把此项工作当成了最大的民生工程。

  我被黑龙江省委书记吉炳轩同志在全省旅游会议上的讲话所吸引,走进了当年杨子荣战斗过的林海雪原中的一个小农场。吉书记说:“中秋时节,走进海林农场,映入眼帘的是树木成林、草坪连片、鲜花盛开、溪水清潺,一座座造型各异的欧式小楼,错落有致地镶嵌在绿树和草坪之间,山清水秀、如诗如画,欣欣向荣,和谐吉祥。”   海林农场党委书记周录春领着我们在这个花园似的农垦小城转了一圈,真切的感受是与对它的溢美之词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从外地招商回来的刘连学场长向我详细介绍了他们“棚户区泥草房改造”的指导思想。他们是从2003年开始动手的。他们真是倾心尽力了:一是精心设计,让城区滨水而建。让住宅前有水后有山,依山傍水。二是房屋选型和布局多样化。我看到小区的房子确实一栋一样,楼房顺山势而建,远近高低各不同。因为这里森林密布,空气清新,夏季清凉,冬季白雪皑皑,酷似北欧的生态环境,他们所有的新建筑都追求北欧的样式。三是低密度、大面积、多功能。房子间距宽松,家家被绿树和草坪环抱。每栋小楼都有客厅、餐厅、卧室、洗澡间,还有客房、车库、太阳能供热系统和通讯网络系统。四是高标准绿化。春季种小树,秋季栽中树,冬季移大树,成套的绿化经验让场部掩蔽在树丛中,我发现南方的梧桐树、银杏树、火把树也被他们栽种成功。最让我惊奇的是场部的所有住户都用沼气做饭和取暖。场部那设备一流的养牛场里1000多头进口奶牛的粪便成了生产沼气的原料,埋在地下的管线把这清洁能源送向每一家和场部的每一个企业。他们创造了北方高寒地区大面积使用沼气的经验。刘场长说,他们正在研究如何把沼气变成机动车的燃料。如果哪一天,你听说海林农场开出了沼气汽车和拖拉机,你一点儿也不用大惊小怪。

  早晨我在场部的三岛湖公园散步,突然从办公室里传来朗读英语的声音,我好奇地跑去一看,几十人挤在会议室里,站在前面领读的竟是一个黑黑的外国人。场长刘连学和书记周录春都坐在学员的位置上。他们俩是其中的优秀学员,出国都不用带翻译了,刘场长还因为英语好,揭穿了中间商的猫腻,在澳大利亚买回价格合理的优质奶牛。周书记说,他们正全力打造学习型农场,只有高素质的职工,才能和现代化的城市适应,才能发展和管理好城市。这是比盖楼更重要的。

  教他们英语的这个黑小伙叫艾瑞克,加拿大人,是农场招聘的外教,他与在宾馆实习的一个女大学生相爱结婚,现在已经在农场安家。他说这里的生活条件和加拿大一样,工作比在那儿有意义。

  近两年到农场安家的不止一个艾瑞克,大学生就有20多人。八一农大农技专业毕业的李明伟和他的同学杨帆,是从大学里农场管理区主任助理培训班来到农场的,当时800多个学生报名参加这个为农场培养领导骨干的学习班,只挑选了30多人,他俩都在其中。小李已经当上了管理区的副主任,小杨在场农业科当技术员。他们结婚成家,在场部买了房子,已经安居乐业了,小小北大荒人也出生了。从东北农大财会专业毕业的周美净,没回老家齐齐哈尔,而是应聘来到了农场。现在已经是农场一家大企业的财务主管,她的丈夫刘鹏是当地青年,在第一管理区当副主任,他们有120平方米的房子,还有轿车。日子比在城市里的同学好得多了。还有那位叫孙宏伟的云南大学的植保研究生,他是从网上看到海林农场的招聘信息跑来的,他雄心勃勃,要在这片土地上干番事业。我问他有没有女朋友,他说她正在日本留学。我说,你动员她也来北大荒创业。他说,一定。

  在这次采访中,我发现一个现象,随着垦区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条件好转,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自愿投身垦区的建设。在前进农场新建的“高知公寓”里,我们看到48名从15个大学来的大学生,其中还有两名研究生。他们对生活条件和工作安排都满意,我说你们快结婚买别墅,现在便宜,以后就贵了。他们都笑了。垦区人事部门提供了这样的数据:这几年来垦区工作的大学生逐年增加:2007年,2304名;2008年,2479名;2009年,3820名;今年将突破5000名。这是不是北大荒的“新知青潮”来到了?作为老知青,我真羡慕他们,也祝福他们。哪一个年轻的朋友不想让自己的青春更美丽,关健是我们要为他们提供施展才能的环境和条件。

  离开海林,我们从东到西走了牡丹江、红兴隆、建三江、宝泉岭、绥化、北安、九三、齐齐哈尔分局的20多个农场,每一个农场都有别具特色的城镇小区。每一个小城镇都做到功能完备,为民所享。“小有所学,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娱乐有场所,素质提高有场地”,已经变成现实。特别让我激动的是北大荒当年分散破落的学校已消逝了,代之而起的是集中办在场部的中小学,集中办在分局的高中。那里塑胶跑道的操场,风雨无阻的室内球场,液晶屏幕的电脑,设备齐全的语音教室和试验室,宾馆式的学生宿舍,这些让大城市的孩子都难以企及的环境和条件,北大荒的孩子们乐在其中。建三江分局党委书记王金会说:“老一代垦荒者献完青春献终身、献完终身献子孙,我们要对他们的子孙负责呀!办好教育,把北大荒的孩子都培养教育成为有用之才,是我们的重要职责。”对此,他们真是竭尽全力了。据统计,垦区人均受教育年限11.3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8年。

  在北大荒采访的日子里,我总是在夜色初上时走进一个个绿树环抱霓虹闪烁的广场。我看到,老人们携手漫步,年轻人相依而行。穿着彩裙和短裤的姑娘在欢舞,踩着滑板的孩子在飞旋。文化宫里传出的歌声让我驻足,摆在门前孩子的版画让我留连。艰辛创业历经苦难的北大荒人和他们的后代终于过上了他们应有的生活,享受他们用汗水和泪水换来的康宁。我更喜欢那些笑意写在脸上的孩子,他们赶上了一个好的时代,他们中应该能走出更多像经济学家刘伟、金牌速滑教练李琰、作曲家王黎光那样的人才,他们都曾是北大荒的孩子,他们的父辈都是老垦荒战士。

  看着一栋栋让城市人望而难及的住宅楼,特别是那些过去只在电影里才能看到的乡间别墅,我在想普通农场职工能买得起和住得起吗?在鹤山农场第一管区新建的住宅小区里,我们走进了费淑华家,那是两室一厅的80平方米的新住宅,她只花了4.46万元。她和丈夫包了3000多亩地,还养了一台价值十多万的拖拉机,除了自家用,农忙时还为附近的农民代耕。凡是买房子的职工,农场还分五年多包给150亩耕地,这样谁都能买得起又住得起了。后来我发现每一个新建的农垦新城都有一个或几个新兴的企业,还有更多服务业的项目可以开发,让不种地的人有业可就,有钱可挣。

  在850场部的别墅小区的小花园里,有两个小女孩儿在压翘翘板。我问其中的一个:“那是谁家的小楼?”她说:“我大姑家的。”“你大姑是干啥的?”我又问,她说:“种地的。”我的心里不禁一热,是呀,我们种地的怎么不能住别墅?难道住豪宅别墅是贵族和大款的专利吗?后来又在850农场的第十二管区见到一位住别墅的农民,他叫刘国,是二十年前从方正县来这里的,现在一家人都在农场安家,两个儿子都结婚成家买了自己的房子。他买了一栋130平方米的别墅,车库里还停着一辆奇瑞。车号:黑G90R78。老刘说:“农场的政策好,我们种水稻挣钱多,买车买房不算啥!”每一个普通人都能获得劳动的权利,并通过诚实的劳动收获自己的幸福和快乐。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在北大荒只要你愿意,都可以实现。

  “耕种在广袤的田野上,居住在现代化城镇里。”这是省委书记吉炳轩对农场职工的希望,现在正逐步变成现实。他上任以来,20多次到垦区视察,跑了30多个农场,他希望垦区为这个北方农业大省的农业机械化、城乡一体化和更快实现农业现代化方面发挥更大的引领作用。

  北大荒农垦总局的总体布署是,通过几年的努力,把所有农场的生产队撤掉,职工搬迁到管理区或场部,原地复耕或建成畜牧业和副业基地。然后在垦区建成5个农垦中心城市,50个重点城镇,50个一般城镇,500个管理区。建设的速度超出预料,到去年底,全垦区已经搬迁了717个居民点,涉及7.9万户居民,复垦耕地两万亩,新建住宅1200万平方米,现在农场职工平均住房面积已达21平方米。职工都住在城里,那下地干活怎么办?你放心,每一个农场都有送职工到田间的通勤大客,职工个人买车的也不在少数。我们了解到,曾经比较困难的查哈阳农场职工个人拥有摩托车27000台、轿车780台。人均占有量超过了中等城市。听说,建三江有的农场团购轿车,一次就开回几十辆!

赞(0) 打赏
«转载请注明来自父辈的旗帜 » 贾宏图:耕种在希望里 居住在幸福中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向北大荒开拓者我们的父辈们致敬

铭记历史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给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