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北大荒精神
向北大荒开拓者们致敬

对三代北大荒人划分的不同见解

对三代北大荒人划分的不同见解

作者黄黎1950.9.10生人,军人后代,大学文化,汽车工程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客座教授,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和北大荒作家协会会员。

三代北大荒人划分的不同见解

于 2017年2月26日

近日网上传着对三代北大荒人划分的文章,文章用大量的文字描述了北大荒的开拓和建设,从正能量宣了扬十四万转业官兵、五万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二十万支边青年、五十四万知识青年和转业官兵、支边青年后代,把北大荒变成北大仓的丰功伟绩,文章值得给赞。但此类文三代北大荒人划分的分析,笔者不赞同,现把不同见解分析如下:

文中引用2000年8月22日至23日,江泽民总书记亲临垦区视察,在听完垦区代表的汇报发言后他充满感情地说:“北大荒,全国有名,恐怕也是世界有名。北大荒的变化,是三代人努力拓荒、艰苦奋斗的结果,北大荒精神是三代人半个世纪艰苦创业中凝聚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

可见,“三代北大荒人”已成为一种概念化的语言,但对这一概念,一直没做出较科学的阐释,以至于这一概念缺乏明确的外沿和内涵,致使不同人有不同理解。笔者试就自己所掌握的资料对“三代北大荒人”做一粗略划分。

从中不难看出此文作者以笔者名称出现,在文中是个人见解。这个个人见解和分析,是在江泽民总书记在垦区视察发言后,引发该文作者试就自己所掌握的资料,对“三代北大荒人”做一粗略划分的。

我的了解是:2000年前后,北大荒开发五十年之际,以江泽民为首的国家领导人,纷纷到垦区视察,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在研究汇报材料时,对北大荒三代提法,可以参考北大荒开发建设奠基人,王震将军1985年视察垦区对转业军人某个后代嘱托一句话的讲法,这句话就是:“你爸爸在北大荒当了爷爷,你将来在北大荒也要当爷爷,你儿子将来也要在北大荒当爷爷,再继续下去…。”这句话激发了垦区汇报起草人的思路,针对垦区大批转业官兵和后代仍在垦区的当年现状,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党委最终形成了:“为了北大荒的开发和建设,在北大荒的奠基者王震将军领导下,转业官兵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一句提法在汇报给江泽民总书记后,才引起江总书记后面总结的话。

我个人理解,一部北大荒的开发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军垦史,这北大荒三代人从军垦史上应这样划分:

北大荒第一代:1958年前随王震将军到农垦部所属的牡丹江农垦局、合江农垦局的转业官兵,支边青年和同期来场人员。含同期黑龙江省管农场和劳改农场人员。

北大荒第二代:以上转业官兵、支边青年为主体的后代,为北大荒第二代。

北大荒第三代、以上认定北大荒第二代的后代,即为第三代。

到如今这些转业官兵为主体的第一代,已安享晚年或以长眠在北大荒黑土地里;他们的第二代在垦区工作或已有的退休在垦区;而第三代仍在垦区,成为北大荒的栋梁,奋战在垦区各条战线上,这应该是顶天立地的北大荒三代人。

文中对城市知青是这样描述的:

为响应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从1963年至1976年, 共有54万京、津、沪、杭等城市知识青年和近10万大中专毕业生加入到北大荒人的行列中,构成第二代北大荒人的主体。

以城市知青和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第二代北大荒人在黑龙江垦区的历史上所起的作用,首先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这批人中的绝大多数在垦区的时间虽然只有10年左右,…他们在北大荒的历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用青春染绿了北大荒的原野,起到桥梁和过渡带的作用。

其次,传播普及文化、教育、科技。到垦区的城市知青和知识分子数量大、年龄小、文化程度高,是一支充满朝气的队伍,他们的到来,为垦区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城市文明,也带来了中国青年追求理想,建功立业的可贵品质。对北大荒再发展影响是巨大的。

广大知青是北大荒人中流动性最大的一支队伍,在那特定的历史时期,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离开了这块土地,但无论他们走到哪里,都有一个共同的称号——北大荒人。因为在北大荒这片土地上,他们留下了一个人生命中最宝贵的青春。也许,当年有些知青曾怨恨过这片土地对他们的摔打和磨炼。但几十年过后,他们回头反思时,都深深怀念这片土地并感谢这片土地的馈赠是生命中永恒的财富。艰苦卓绝的垦荒生活铸造了他们刚毅顽强、百折不挠的北大荒人性格,北大荒精神的感召和影响形成了他们不断开拓、勇于进取的北大荒人的品质,他们的人生在北大荒得到前所未有的历练。有的知青还成为国家领导人。

对于知青,我赞同该文作者对他们评价,我个人认为这五十四万知青,在垦区流过汗、流过血,有些知青牺牲在北大荒这块土地上,垦区史志上会永远牢记他们的功绩的。

但北大荒,从1947年建局的第一个农场宁安农场诞生,到今年己七十年了。以大批知青在恳区十年工作来划分北大荒三代,我认为不妥,他们这批知青在北大荒七十年开发建设中是一个特殊的过渡阶段带。至今他们己大部离开垦区40多年了,他们的子女基本没在垦区磨练过。这些子女出生、成长在父母返城后的城市中,和垦区开发和建设无关。

那么这五十四万知青为那一代?我认为他们和我划分的北大荒第二代,同为第二代比较合适。我举个例子:

1993年,王震将军在时仼国家副主席位置上去世,总局组成赴京吊唁团。成员代表有

1.总局局长刘文举

2.老红军代表高大钧

3.转业官兵代表张汉荣

4.知识分子代表张囯范

5.北大荒第二代、铁道兵第二代代表黄黎(我本人)

6.城市知识青年代表陈京培

7.牡丹江农管局局长王文斌

8.总局驻京联络处选派的代表

从中可以看出,总局安排城市知青单列,和我这个北大荒第二代并列的。而且我多次以北大荒第二代代表参加垦区内、外有关北大荒官方活动。如按该文分析:我爸、妈转业官兵为第一代,我成为第三代合适吗?如按年龄分,我家子女四人,两人出生五十年代初,两人出生六十年代初。爸、妈第一代,这四个子女均划为三代,合适吗?不人为空出个第二代吗?如不针对个人,当年铁道兵和转业官兵子女很多生在五十年代初期,怎么划分代?

对此类文其它剖析:该文冠以北大荒史志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团委行文,但文中出现笔者字样,显然是个人行为。此类文引起转业官兵后代非议,并转给我看,才引起我的注意。

经了解北大荒史志、北大荒作家协会等有关人员,此类文写于2001年,作者为总局史志办当年工作人员刘文涛。此文曾刋登在黑龙江史志和北大荒史志上,署名为刘文涛本人名,属个人作品。刘文涛现早已调离垦区,在南京市博物馆工作。刘文涛爷爷是1955年农建师二师、转业到北大荒二九0农场的转业军人。刘文涛是当地公认的北大荒第三代,而不是该文应分析的北大荒第四代。

经了解农垦总局团委,农垦总局团委网站是转了此类文,但消息来源写上了北大荒史志,该类文又被红色边疆荒友网转发。

综上所述,农垦总局团委网站,引用总局史志办曾在此工作人员刘文涛个人文字作品,变成农垦总局团委、北大荒史志单位名称。严格说侵犯了刘文涛本人作品著作权,很容易引起诉讼的。而刘文涛个人对北大荒三代人的划分见解,是个人行为,是允许本人作品发表和读者互相争议的,但是另一回事。

此过程引起了北大荒作协、总局团委等有关单位一些人的关注。总局团委网站和红色边疆荒友网站,均表示网上该文不能改为作者刘文涛本人名。一登网上文字就不能更改,只有删除此类文了,应答复准备删除。这和本人建议改为刘文涛本人名提法不相符了。不过也是一种解决方式。

由此看来,转发别人署名的作品,应尊重本人的作品权。不要不了解情况乱冠其它名。在刋登时最好写上转载、转发字样, 同时如有发表时间,刋登在何刋物上这些字样,越详细越好,以免容易引起争议和诉讼。

(附1)北大荒变北大仓三代北大荒人历史作用

2017-02-11 红色边疆荒友家园 红色边疆荒友家园

对三代北大荒人划分的不同见解

三代北大荒人

划分及历史作用

北大荒史志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团委

对三代北大荒人划分的不同见解

黑龙江垦区历50余年沧桑,从人迹罕至的莽莽荒原成为全国耕地面积最大、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国有农场群,由北大荒跨越为北大仓,是在党和国家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部署下,三代北大荒人拼搏不息、努力奋斗的结果。

北大荒已成为黑龙江垦区的特称,北大荒人也专指在黑龙江垦区长期生活工作过的人。关于“三代北大荒人”的说法,不同场合不同人都提到过。

对三代北大荒人划分的不同见解

2000年8月22日至23日,江泽民总书记亲临垦区视察,在听完垦区代表的汇报发言后,他充满感情地说:“北大荒,全国有名,恐怕也是世界有名。北大荒的变化,是三代人努力拓荒、艰苦奋斗的结果,北大荒精神是三代人半个世纪艰苦创业中凝聚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

可见,“三代北大荒人”已成为一种概念化的语言,但对这一概念,一直没做出较科学的阐释,以至于这一概念缺乏明确的外沿和内涵,致使不同人有不同理解。笔者试就自己所掌握的资料对“三代北大荒人”做一粗略划分。

五八年,十万官兵开赴北大荒在密山召开万人誓师大会

在划分三代北大荒人之前,有两点问题需要说明:

一是关于“代”的概念。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代”这一辞条有多种解释。解释①是指历史的分期;解释②指朝代;解释③是指世系的辈分。正如关于党的三代领导人的说法中的“代”是指“历史的分期”,党的三代领导人是指中国共产党三个重要历史时期的领袖人物一样。我们所说的“三代北大荒人”的“代”也应理解为“历史的分期”而非“世系的辈分”,“三代北大荒人”是指垦区三个重要历史时期的主流代表人物。这个问题明确后,就不会为一个家庭中父亲是北大荒的第一代建设者,而儿子却是第三代北大荒人不解了。

二、“三代北大荒人”是指在垦区历史上起主导作用的主流人群,关于“三代北大荒人”的划分必定是粗略的,不可能具体到每一种人、每一个人。所以,垦区的人也就不能人人对号入座,把自己归入哪一代人中。况且,也必然有些人是处于过渡带的。

坐上爬犁向开荒点进军

回顾垦区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北大荒人是一个独特的群体,它并非由本地人口自然繁衍形成,也不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域人口的简单迁徙,北大荒的开发,是党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有计划有目标向荒原进军的战略性大举措。

在北大荒的开发史中,有来自除西藏、港澳台外的28个省市自治区的复转军人、支边青年、知识青年、科技人员等,他们分期分批、前赴后继地向古老荒原进军。这中间,有三代人,无论从到北大荒人的规模数量,还是对垦区发展所起的作用都引人注目。

第一代

为1958年底前到北大荒的,以复转官兵为主体,包括支边青年、青年垦荒队员和本地人在内的一群人。

第二代

为1968年前后到垦区的知青和知识分子。

第三代

为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成长起来的复转官兵、支边青年的子女。

下面,笔者试勾勒北大荒发展史,简述三代北大荒人在北大荒发展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以证明此划分的合理性。

第一代北大荒人

1946年,党中央毛主席发出了“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号召,要求“一切部队和机关,必须在战斗和工作之暇从事生产。”从1946年到1950年,黑龙江省当时的政府机关、部队、院校等共创建县营农场106处,这些试验性和自给性的小农场为国营机械农场的创建做了准备。

1947年6月,李富春在传达党中央指示时指出:“为迎接全国解放,组织亿万农民走集体化、机械化道路”,“在北满创办一个粮食工厂,培养干部,积累经验,创造典型,示范农民。”从此,黑龙江地区各省先后创办了一批省营机械农场,同时,东北行政委员会筹办了一批直属机械农场。以1947年创建的省营机械农场和东北机械农场为标志,黑龙江农垦事业正式拉开了序幕。

随着新中国的即将成立,大批从战场上退下来的荣誉军人的安置问题提上日程,为此,中央军委成立了荣誉军人管理委员会,周恩来亲自担任主任。而荣军们也决心自己动手,艰苦创业。1949年秋冬季节,三千多身残志坚的荣誉军人响应号召向东北荒原进军,他们冒冰雪严寒、忍伤残疼痛,创建了两处荣军农场。受荣军的积极影响,当时归属东北荣军工作委员会领导的东北军区政治部创建的解放团,以4000余名人民解放军的组教干部和警卫战士为骨干,带领1万4千多国民党部队的起义、投诚、被俘人员,相继在香兰、孟家岗、二龙山、宝泉岭、铁力等地组建了7个农场。

1954年8月,农建二师奉命由山东广饶地区移垦北大荒。以齐鲁儿女为骨干的8300多官兵挥师北上,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创建了二九〇、二九一、铁力等三个农场。这是人民解放军从建制转业到北大荒的第一支部队,在垦区开发史上写上重重一笔。

1955年,王震将军通过让铁道兵五师试办八五〇农场,经过缜密思考,向中央军委递交了《关于开发北大荒问题的报告》,毛主席十分重视,亲自圈阅后批示:“刘、朱、陈、小平阅后退彭”,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关注支持下,从1956年6月29日起,铁道兵9个师共1.74万人,分别从福建、广东、四川等省开赴北大荒,在完达山的南北麓摆开战场,先后建起一批“八”字头的农场,是英雄的铁道兵,使一批整齐的农场群巍然矗立在三江平原上,使沉睡千年的北大荒第一次露出欣慰的笑容。

而比铁道兵进军荒原气势更为恢宏的是十万转官兵开发北大荒,1958年初,党的八届二中全会即成都会议认真讨论了屯垦戍边问题。3月20日,中央全会通过了《关于发展军垦农场的意见》,指出:“军垦既可解决军队复员就业问题,又可促进农业的发展,在有些地区还可以增强国防和社会治安。”

随后,便有了我国军垦史上有名的十万复转官兵奔赴北大荒的壮举。其中包括解放军三总部、陆海空军、炮兵、装甲兵、防化学兵、首都警卫师、7个预备师,计8.1万官兵,加上随军家属、部队非军籍的工薪制职员、“军队右派”、慕名而来的青年,号称十万。八万余转业官兵中排以上干部6万人,营以上干部1200人。这中间有参加长征的老红军,有身经百战的师、团指挥员,有战斗英雄,有先进模范等。英雄解甲重上战场!十万大军按照“边开荒、边生产、边建设、边积累、边扩大”的“五边”方针,在三江平原的辽阔土地上,展开了规模宏大的垦荒战斗。到1959年,共扩建和新建了41个农场,新建了700多个生产队。

复转官兵是第一代北大荒人的灵魂、骨干、核心,他们在开发建设北大荒的战斗中,不怕苦不怕死,不争名不为利,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涌现许多杰出代表,如身经百战的红军师长铁道兵垦荒先锋余友清;志壮投诚革命献身农垦事业的莫余生;身残志坚的荣军;老模范迟子祥、郝光浓;为征服大酱缸冒死潜水挂钩的复转军人任增学……以原辽北军区司令部作训科科长周光亚创建农场的事迹为素材创作的电影《老兵新传》,塑造了转业军人在北大荒创建农场的光辉形象,在全国影响很大。

1955年8月30日,北京郊区青年乡长杨华从时任团中央书记的胡耀邦手中郑重接过“京市青年志愿垦荒队”的大旗,带领60名青年向我省的萝北荒原迸发,建起青年集体农庄——北京庄,他们的举动在全国掀起热潮,随后有14批2570名青年拓荒者来到萝北,建起“天津庄”、“河北庄”、“哈尔滨庄”等,1958年,这里成立了青年农场(今共青农场),而牡丹江市330名青年垦荒队员也在密山兴凯地区开荒建点,发展为今天的八五一一农场。青年垦荒队到北大荒的人数虽然不多,建场也少,但其作为一个时代的象征,曾激励过数以万计的热血青年,整整影响了共和国一代人。其代表人杨华在2000年8月22日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垦区,向总书记汇报时激动地宣言,要把人生的句号画在北大荒!

在北大荒第一代人的行列中,还有一支强劲的生力军,他们的身上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和复转官兵一起为垦区最初的开发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就是支边青年。1958年8月29日,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动员青年前往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从1958年6月开始,先后有20余万名山东、四川、河北等省的支边青年奔赴北大荒,极大地稳定了边疆建设、充实了垦荒力量。

第一代北大荒人在黑龙江垦区历史上所起的巨大作用是不容置疑的。首先,他们是黑龙江垦区的开拓者。历史上的北大荒,曾是寒冷、荒蛮、偏僻、恐怖的代名词,这里有着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也有着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历代王朝和外来侵略者虽觊觎已久,但因其自身不可克服的矛盾,只能稍加试探便退缩回去,遥望它丰富的自然资源扼腕叹息。

1958年以右派身份来到这里的著名学者、文学家聂绀弩曾形容这里是“烂草污泥真乐土,毒虫野兽美家乡”,并称“不有天神下界、匠星临凡、天精地力、鬼斧神工,何能稍改其面庞”。没有天神下界,也无匠星临凡,是以复转官兵为主体的第一代北大荒人,在党中央的正确部署下,首次大批挥师北下,直至荒原腹地,踏冰卧雪,战严寒斗酷暑,亘古荒原升起了第一缕炊烟,搭起了第一批帐篷,肥沃的泥土被开垦,第一次长出了大片绿油油的庄稼,何只“稍改其面庞”,而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其次,为屯垦戍边贡献力量。建国后,国际国内的各种矛盾斗争从未停息。北大荒地处边塞,复转官兵进军北大荒时,党中央、中央军委就明确了其屯垦戍边的用意。垦区有38个农场默默守卫着840多公里长的国境线,以复转官兵为主体的第一代北大荒人既发展了农业,又增强了国防和社会治安。

再次,第一代北大荒人是北大荒精神的主创者。拓荒者的各种优秀思想、品质、作风,相互结合、渗透、作用,在继承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南泥湾精神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础上,创造了以“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为核心的北大荒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北大荒人。在北大荒这片土地上,第一代北大荒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是黑龙江农垦事业的大功臣。

第二代北大荒人

为响应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从1963年至1976年,共有54万京、津、沪、杭等城市知识青年和近10万大中专毕业生加入到北大荒人的行列中,构成第二代北大荒人的主体。

以城市知青和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第二代北大荒人在黑龙江垦区的历史上所起的作用,首先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这批人中的绝大多数在垦区的时间虽然只有10年左右,但恰逢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复转官兵和支边青年的子女尚未大批成长起来,北大荒需要这样一股年轻的力量来充实自己,他们在北大荒的历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用青春染绿了北大荒的原野,起到桥梁和过渡带的作用。

其次,传播城市文明,普及文化、教育、科技。到垦区的城市知青和知识分子数量大、年龄小、文化程度高,是一支充满朝气的队伍,他们的到来,为垦区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城市文明,也带来了中国青年追求理想,建功立业的可贵品质。对北大荒人,尤其是正在成长的第三代北大荒人的影响是巨大的。

再次,是兵团扩建的重要生力军。到垦区后,他们很快充实到文教卫生、农业农机,甚至基层领导岗位,为当时的兵团扩建起到积极的作用。尤其在1969年,生产建设兵团开发三江平原东北部的抚远荒原、新建六师的战役中,知青功不可没。

以组建六十一团(创业农场)为例,自1969年一1972年,进开荒点的职工共3800余名,其中仅知青就有3051名,占职工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他们在老职工带领下,很快成为开荒建场的主要力量,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有的还英勇地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北京知青、共青团员、副连长张志生,1970年带领青年到新建二十二连开荒建点,他以身作则、废寝忘食,经常带病参加劳动,后因病情恶化,经多次劝说,回北京治疗。在生命弥留之际,他留下遗言:“我建设边疆的任务没有完成。死后,请把我的骨灰撒在北大荒,我要在那里站岗。”父母按照他的遗愿,将他的骨灰一半留在北京,一半送到农场。同样患病后仍坚持工作,死后要求埋在北大荒的知青还有宁波知青陈越玖、杭州知青孙文珍等人。为开发建设北大荒,许许多多知青像当年的复转官兵一样,为黑土地献身而无怨无悔。

广大知青是北大荒人中流动性最大的一支队伍,在那特定的历史时期,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离开了这块土地,目前只有两万多人工作在垦区各个岗位。但无论他们走到哪里,都有一个共同的称号——北大荒人。因为在北大荒这片土地上,他们留下了一个人生命中最宝贵的青春。也许,当年有些知青曾怨恨过这片土地对他们的摔打和磨炼。但几十年过后,他们回头反思时,都深深怀念这片土地并感谢这片土地的馈赠是生命中永恒的财富。艰苦卓绝的垦荒生活铸造了他们刚毅顽强、百折不挠的北大荒人性格,北大荒精神的感召和影响形成了他们不断开拓、勇于进取的北大荒人的品质,他们的人生在北大荒得到前所未有的历练。如今,绝大多数的知已成为共和国各条战线的中坚,从北大荒走出了李晓华、姜昆、梁晓声、张抗抗、聂卫平、何新等一批享誉海内外的企业家、艺术家、世界冠军,有的知青还成为国家领导。

第三代北大荒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第三代北大荒人——复转官兵、支边青年的子女已成长起来。

首先,他们填补空白、成为骨干。1976年前后,几十万知青大返城,垦区的各行各业,尤其是文教卫生战线面临架空的危险。是北大荒的第三代,用尚显稚嫩的臂膀毫不犹豫地支撑了上去。在父辈创业精神的影响和感召下,接过创业的接力棒,为建设现代化的北大荒贡献青春和力量。正如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垦区听垦区代表汇报时,北大荒第三代代表、八五八农场十队队长邹立江在汇报发言时说的:“我今年30岁,小的时候,常听父辈讲述他们开发建设北大荒的事迹,在北大荒精神的感召下,1992年我主动离开机关到生产队一线工作,使我体会到老一辈建设北大荒的苦与乐……”在邹立江的带领下,一个偏远、贫困的生产队脱贫致富,农场也一跃进入全国农垦百强行列。

其次,在垦区的二次开发中建功立业。历史在发展,北大荒在进步,第三代北大荒人更有知识和魄力,他们发展了北大荒精神的内涵,在垦区规模已趋于稳定的新时期,适应时代要求,锐意改革,勇于开拓,大胆探索,在垦区兴办家庭农场,以开放促开发,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构建多业并举的企业集团,向农业现代化迈进的进程中建功立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搏击风浪。第三代大荒人中也涌现一批种粮大户、科技攻关能手等有时代特色的人才。

知青作家韩乃寅在他的一部全景式描写北大荒发展史的长篇小说《燃烧》一书中写道的:“不畏艰辛的一代打江山,有文化的一代装点这江山。”用文化科技来武装自己,在垦区的二次创业中建功立业,是第三代北大荒人的显著特点。

在北大荒的历史上,共有14万复转官兵、20万支边青年、54万知青和10余万来自全国各地的大中专毕业生和地方干部投入到开发建设北大荒的宏伟事业中。

三代北大荒人薪火相传,艰苦奋斗,勇于开拓,昔日的莽莽荒原,而今已建成良田万顷、公路成网、林带交织、城镇棋布的现代化国有农场群。拥有9个分局、103个农牧场、2318个生产队、1841个工商运建服企业,分布在全省54个县(市),土地总面积5.62万平方公里,现有耕地205万公顷,总人口158万,从业人员70.2万,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7万人。以粮食生产为主,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工商运建服综合经营,是一个集政社企于一体的特殊社会经济区。年粮豆生产能力达到180亿斤,年上交粮食可供京津沪渝四大城市和解放军三军食用一年,国内生产总值近150亿元,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根据国家经贸委公布的信息,在国家挑大梁的前50位国有重点企业中,按销售收入排序,黑龙江农垦集团总公司名列第30位,行业排名第一。

三代北大荒人在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不朽的精神财富。江总书记要求我们,“要继续弘扬北大荒精神,这是垦区三代人的精神财富。”并亲笔题词:“发扬北大荒精神,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这不仅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黑龙江垦区的重视,更是三代北大荒人的光荣,对垦区的发展将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北大荒事业代代相传,

北大荒精神代代相传。

(附件1文章来源:北大荒史志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团委)

(附件2)三代北大荒人的划分及历史作用

2016-11-24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团委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团委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团委

黑龙江垦区历50余年沧桑,从人迹罕至的莽莽荒原成为全国耕地面积最大、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国有农场群,由北大荒跨越为北大仓,是在党和国家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部署下,三代北大荒人拼搏不息、努力奋斗的结果。北大荒已成为黑龙江垦区的特称,北大荒人也专指在黑龙江垦区长期生活工作过的人。关于三代北大荒人的说法,不同场合不同人都提到过。2000822日至23日,江泽民总书记亲临垦区视察,在听完垦区代表的汇报发言后,他充满感情地说:北大荒,全国有名,恐怕也是世界有名。北大荒的变化,是三代人努力拓荒、艰苦奋斗的结果,北大荒精神是三代人半个世纪艰苦创业中凝聚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可见,三代北大荒人已成为一种概念化的语言,但对这一概念,一直没做出较科学的阐释,以至于这一概念缺乏明确的外沿和内涵,致使不同人有不同理解。笔者试就自己所掌握的资料对三代北大荒人做一粗略划分。

对三代北大荒人划分的不同见解

五八年,十万官兵开赴北大荒在密山召开万人誓师大会

在划分三代北大荒人之前,有两点问题需要说明:一是关于的概念。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这一辞条有多种解释。解释是指历史的分期;解释指朝代;解释是指世系的辈分。正如关于党的三代领导人的说法中的是指历史的分期,党的三代领导人是指中国共产党三个重要历史时期的领袖人物一样。我们所说的三代北大荒人也应理解为历史的分期而非世系的辈分三代北大荒人是指垦区三个重要历史时期的主流代表人物。这个问题明确后,就不会为一个家庭中父亲是北大荒的第一代建设者,而儿子却是第三代北大荒人不解了。二、三代北大荒人是指在垦区历史上起主导作用的主流人群,关于三代北大荒人的划分必定是粗略的,不可能具体到每一种人、每一个人。所以,垦区的人也就不能人人对号入座,把自己归入哪一代人中。况且,也必然有些人是处于过渡带的。

坐上爬犁向开荒点进军

回顾垦区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北大荒人是一个独特的群体,它并非由本地人口自然繁衍形成,也不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域人口的简单迁徙,北大荒的开发,是党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有计划有目标向荒原进军的战略性大举措。在北大荒的开发史中,有来自除西藏、港澳台外的28个省市自治区的复转军人、支边青年、知识青年、科技人员等,他们分期分批、前赴后继地向古老荒原进军。这中间,有三代人,无论从到北大荒人的规模数量,还是对垦区发展所起的作用都引人注目。第一代为1958年底前到北大荒的,以复转官兵为主体,包括支边青年、青年垦荒队员和本地人在内的一群人。第二代为1968年前后到垦区的知青和知识分子。第三代为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成长起来的复转官兵、支边青年的子女。下面,笔者试勾勒北大荒发展史,简述三代北大荒人在北大荒发展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以证明此划分的合理性。

对三代北大荒人划分的不同见解

1969年4月20日,二十三团成立

1946年,党中央毛主席发出了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号召,要求一切部队和机关,必须在战斗和工作之暇从事生产。1946年到1950年,黑龙江省当时的政府机关、部队、院校等共创建县营农场106处,这些试验性和自给性的小农场为国营机械农场的创建做了准备。

19476月,李富春在传达党中央指示时指出:为迎接全国解放,组织亿万农民走集体化、机械化道路在北满创办一个粮食工厂,培养干部,积累经验,创造典型,示范农民。从此,黑龙江地区各省先后创办了一批省营机械农场,同时,东北行政委员会筹办了一批直属机械农场。以1947年创建的省营机械农场和东北机械农场为标志,黑龙江农垦事业正式拉开了序幕。

随着新中国的即将成立,大批从战场上退下来的荣誉军人的安置问题提上日程,为此,中央军委成立了荣誉军人管理委员会,周恩来亲自担任主任。而荣军们也决心自己动手,艰苦创业。1949年秋冬季节,三千多身残志坚的荣誉军人响应号召向东北荒原进军,他们冒冰雪严寒、忍伤残疼痛,创建了两处荣军农场。受荣军的积极影响,当时归属东北荣军工作委员会领导的东北军区政治部创建的解放团,以4000余名人民解放军的组教干部和警卫战士为骨干,带领14千多国民党部队的起义、投诚、被俘人员,相继在香兰、孟家岗、二龙山、宝泉岭、铁力等地组建了7个农场。

58年,859预备师成立

19548月,农建二师奉命由山东广饶地区移垦北大荒。以齐鲁儿女为骨干的8300多官兵挥师北上,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创建了二九〇、二九一、铁力等三个农场。这是人民解放军从建制转业到北大荒的第一支部队,在垦区开发史上写上重重一笔。

1955年,王震将军通过让铁道兵五师试办八五〇农场,经过缜密思考,向中央军委递交了《关于开发北大荒问题的报告》,毛主席十分重视,亲自圈阅后批示:刘、朱、陈、小平阅后退彭,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关注支持下,从1956629日起,铁道兵9个师共1.74万人,分别从福建、广东、四川等省开赴北大荒,在完达山的南北麓摆开战场,先后建起一批字头的农场,是英雄的铁道兵,使一批整齐的农场群巍然矗立在三江平原上,使沉睡千年的北大荒第一次露出欣慰的笑容。

对三代北大荒人划分的不同见解

而比铁道兵进军荒原气势更为恢宏的是十万转官兵开发北大荒,1958年初,党的八届二中全会即成都会议认真讨论了屯垦戍边问题。320日,中央全会通过了《关于发展军垦农场的意见》,指出:军垦既可解决军队复员就业问题,又可促进农业的发展,在有些地区还可以增强国防和社会治安。随后,便有了我国军垦史上有名的十万复转官兵奔赴北大荒的壮举。其中包括解放军三总部、陆海空军、炮兵、装甲兵、防化学兵、首都警卫师、7个预备师,计8.1万官兵,加上随军家属、部队非军籍的工薪制职员、军队右派、慕名而来的青年,号称十万。八万余转业官兵中排以上干部6万人,营以上干部1200人。这中间有参加长征的老红军,有身经百战的师、团指挥员,有战斗英雄,有先进模范等。英雄解甲重上战场!十万大军按照边开荒、边生产、边建设、边积累、边扩大五边方针,在三江平原的辽阔土地上,展开了规模宏大的垦荒战斗。到1959年,共扩建和新建了41个农场,新建了700多个生产队。

复转官兵是第一代北大荒人的灵魂、骨干、核心,他们在开发建设北大荒的战斗中,不怕苦不怕死,不争名不为利,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涌现许多杰出代表,如身经百战的红军师长铁道兵垦荒先锋余友清;志壮投诚革命献身农垦事业的莫余生;身残志坚的荣军;老模范迟子祥、郝光浓;为征服大酱缸冒死潜水挂钩的复转军人任增学……以原辽北军区司令部作训科科长周光亚创建农场的事迹为素材创作的电影《老兵新传》,塑造了转业军人在北大荒创建农场的光辉形象,在全国影响很大。

对三代北大荒人划分的不同见解

1955830日,北京郊区青年乡长杨华从时任团中央书记的胡耀邦手中郑重接过京市青年志愿垦荒队的大旗,带领60名青年向我省的萝北荒原迸发,建起青年集体农庄——北京庄,他们的举动在全国掀起热潮,随后有142570名青年拓荒者来到萝北,建起天津庄河北庄哈尔滨庄等,1958年,这里成立了青年农场(今共青农场),而牡丹江市330名青年垦荒队员也在密山兴凯地区开荒建点,发展为今天的八五一一农场。青年垦荒队到北大荒的人数虽然不多,建场也少,但其作为一个时代的象征,曾激励过数以万计的热血青年,整整影响了共和国一代人。其代表人杨华在2000822日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垦区,向总书记汇报时激动地宣言,要把人生的句号画在北大荒!

在北大荒第一代人的行列中,还有一支强劲的生力军,他们的身上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和复转官兵一起为垦区最初的开发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就是支边青年。1958829日,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动员青年前往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从19586月开始,先后有20余万名山东、四川、河北等省的支边青年奔赴北大荒,极大地稳定了边疆建设、充实了垦荒力量。

护送北京知识青年家长王旭如在欢迎大会上讲话

第一代北大荒人在黑龙江垦区历史上所起的巨大作用是不容置疑的。首先,他们是黑龙江垦区的开拓者。历史上的北大荒,曾是寒冷、荒蛮、偏僻、恐怖的代名词,这里有着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也有着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历代王朝和外来侵略者虽觊觎已久,但因其自身不可克服的矛盾,只能稍加试探便退缩回去,遥望它丰富的自然资源扼腕叹息。1958年以右派身份来到这里的著名学者、文学家聂绀弩曾形容这里是烂草污泥真乐土,毒虫野兽美家乡,并称不有天神下界、匠星临凡、天精地力、鬼斧神工,何能稍改其面庞。没有天神下界,也无匠星临凡,是以复转官兵为主体的第一代北大荒人,在党中央的正确部署下,首次大批挥师北下,直至荒原腹地,踏冰卧雪,战严寒斗酷暑,亘古荒原升起了第一缕炊烟,搭起了第一批帐篷,肥沃的泥土被开垦,第一次长出了大片绿油油的庄稼,何只稍改其面庞,而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69年5月欢迎北京知青来场大会

其次,为屯垦戍边贡献力量。建国后,国际国内的各种矛盾斗争从未停息。北大荒地处边塞,复转官兵进军北大荒时,党中央、中央军委就明确了其屯垦戍边的用意。垦区有38个农场默默守卫着840多公里长的国境线,以复转官兵为主体的第一代北大荒人既发展了农业,又增强了国防和社会治安。

再次,第一代北大荒人是北大荒精神的主创者。拓荒者的各种优秀思想、品质、作风,相互结合、渗透、作用,在继承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南泥湾精神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础上,创造了以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为核心的北大荒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北大荒人。在北大荒这片土地上,第一代北大荒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是黑龙江农垦事业的大功臣。

为响应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从1963年至1976年,共有54万京、津、沪、杭等城市知识青年和近10万大中专毕业生加入到北大荒人的行列中,构成第二代北大荒人的主体。

以城市知青和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第二代北大荒人在黑龙江垦区的历史上所起的作用,首先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这批人中的绝大多数在垦区的时间虽然只有10年左右,但恰逢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复转官兵和支边青年的子女尚未大批成长起来,北大荒需要这样一股年轻的力量来充实自己,他们在北大荒的历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用青春染绿了北大荒的原野,起到桥梁和过渡带的作用。

其次,传播城市文明,普及文化、教育、科技。到垦区的城市知青和知识分子数量大、年龄小、文化程度高,是一支充满朝气的队伍,他们的到来,为垦区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城市文明,也带来了中国青年追求理想,建功立业的可贵品质。对北大荒人,尤其是正在成长的第三代北大荒人的影响是巨大的。

再次,是兵团扩建的重要生力军。到垦区后,他们很快充实到文教卫生、农业农机,甚至基层领导岗位,为当时的兵团扩建起到积极的作用。尤其在1969年,生产建设兵团开发三江平原东北部的抚远荒原、新建六师的战役中,知青功不可没。以组建六十一团(创业农场)为例,自1969年一1972年,进开荒点的职工共3800余名,其中仅知青就有3051名,占职工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他们在老职工带领下,很快成为开荒建场的主要力量,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有的还英勇地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北京知青、共青团员、副连长张志生,1970年带领青年到新建二十二连开荒建点,他以身作则、废寝忘食,经常带病参加劳动,后因病情恶化,经多次劝说,回北京治疗。在生命弥留之际,他留下遗言:我建设边疆的任务没有完成。死后,请把我的骨灰撒在北大荒,我要在那里站岗。父母按照他的遗愿,将他的骨灰一半留在北京,一半送到农场。同样患病后仍坚持工作,死后要求埋在北大荒的知青还有宁波知青陈越玖、杭州知青孙文珍等人。为开发建设北大荒,许许多多知青像当年的复转官兵一样,为黑土地献身而无怨无悔。

广大知青是北大荒人中流动性最大的一支队伍,在那特定的历史时期,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离开了这块土地,目前只有两万多人工作在垦区各个岗位。但无论他们走到哪里,都有一个共同的称号——北大荒人。因为在北大荒这片土地上,他们留下了一个人生命中最宝贵的青春。也许,当年有些知青曾怨恨过这片土地对他们的摔打和磨炼。但几十年过后,他们回头反思时,都深深怀念这片土地并感谢这片土地的馈赠是生命中永恒的财富。艰苦卓绝的垦荒生活铸造了他们刚毅顽强、百折不挠的北大荒人性格,北大荒精神的感召和影响形成了他们不断开拓、勇于进取的北大荒人的品质,他们的人生在北大荒得到前所未有的历练。如今,绝大多数的知已成为共和国各条战线的中坚,从北大荒走出了李晓华、姜昆、梁晓声、张抗抗、聂卫平、何新等一批享誉海内外的企业家、艺术家、世界冠军,有的知青还成为省一级的领导。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第三代北大荒人——复转官兵、支边青年的子女已成长起来。

首先,他们填补空白、成为骨干。1976年前后,几十万知青大返城,垦区的各行各业,尤其是文教卫生战线面临架空的危险。是北大荒的第三代,用尚显稚嫩的臂膀毫不犹豫地支撑了上去。在父辈创业精神的影响和感召下,接过创业的接力棒,为建设现代化的北大荒贡献青春和力量。正如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垦区听垦区代表汇报时,北大荒第三代代表、八五八农场十队队长邹立江在汇报发言时说的:我今年30岁,小的时候,常听父辈讲述他们开发建设北大荒的事迹,在北大荒精神的感召下,1992年我主动离开机关到生产队一线工作,使我体会到老一辈建设北大荒的苦与乐……”在邹立江的带领下,一个偏远、贫困的生产队脱贫致富,农场也一跃进入全国农垦百强行列。

其次,在垦区的二次开发中建功立业。历史在发展,北大荒在进步,第三代北大荒人更有知识和魄力,他们发展了北大荒精神的内涵,在垦区规模已趋于稳定的新时期,适应时代要求,锐意改革,勇于开拓,大胆探索,在垦区兴办家庭农场,以开放促开发,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构建多业并举的企业集团,向农业现代化迈进的进程中建功立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搏击风浪。第三代大荒人中也涌现一批种粮大户、科技攻关能手等有时代特色的人才。

知青作家韩乃寅在他的一部全景式描写北大荒发展史的长篇小说《燃烧》一书中写道的:不畏艰辛的一代打江山,有文化的一代装点这江山。用文化科技来武装自己,在垦区的二次创业中建功立业,是第三代北大荒人的显著特点。

在北大荒的历史上,共有14万复转官兵、20万支边青年、54万知青和10余万来自全国各地的大中专毕业生和地方干部投入到开发建设北大荒的宏伟事业中。三代北大荒人薪火相传,艰苦奋斗,勇于开拓,昔日的莽莽荒原,而今已建成良田万顷、公路成网、林带交织、城镇棋布的现代化国有农场群。拥有9个分局、103个农牧场、2318个生产队、1841个工商运建服企业,分布在全省54个县(),土地总面积5.62万平方公里,现有耕地205万公顷,总人口158万,从业人员70.2万,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7万人。以粮食生产为主,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工商运建服综合经营,是一个集政社企于一体的特殊社会经济区。年粮豆生产能力达到180亿斤,年上交粮食可供京津沪渝四大城市和解放军三军食用一年,国内生产总值近150亿元,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根据国家经贸委公布的信息,在国家挑大梁的前50位国有重点企业中,按销售收入排序,黑龙江农垦集团总公司名列第30位,行业排名第一。

三代北大荒人在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不朽的精神财富。江总书记要求我们,要继续弘扬北大荒精神,这是垦区三代人的精神财富。并亲笔题词:发扬北大荒精神,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这不仅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黑龙江垦区的重视,更是三代北大荒人的光荣,对垦区的发展将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北大荒事业代代相传,北大荒精神代代相传。

(附件2文章来源:北大荒史志)

赞(0) 打赏
«转载请注明来自父辈的旗帜 » 对三代北大荒人划分的不同见解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向北大荒开拓者我们的父辈们致敬

铭记历史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给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