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北大荒精神
向北大荒开拓者们致敬

珍贵纪录片:英雄战胜北大荒(十万官兵开发北大荒纪实)

最美老电影

珍贵纪录片:英雄战胜北大荒(十万官兵开发北大荒纪实)纪录片:英雄战胜北大荒
十万官兵开发北大荒纪实
八一电影制片厂 1958年拍摄

 《十万官兵开发北大荒纪实》
孙庆海

“北大荒啊!真荒凉。黑油油的土啊!草茫茫。又有兔子又有狼,就是缺少大姑娘。 ” 这首民谣,唱出了千百年来这亘古荒原真实荒凉的景象。

珍贵纪录片:英雄战胜北大荒(十万官兵开发北大荒纪实)

北大荒,人称其为“北”国高寒,“大”片沃野,“荒”无人烟。它原来是指东 北的原始荒原,后来仅指黑龙江的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这里是世界上仅存的三大片 黑土地之一。

北大荒,其实早在两万年以前就有了人类祖先的活动。北大荒的开发垦殖,上可 溯到辽、金,直至秦汉时代,下可止民国的“五大火犁”(拖拉机)公司及日本帝国主 义“二十年内移民五百万人”的开拓团计划。但是,他们的足迹统统被历史的烟云和 残酷的大自然无情地淹没在漠漠大荒之中……

为了开发这片古老的荒原,从1947年起,我人民解放军先后抽调14万官兵,分八 批次进入荒原腹地,在这里建起了全国最大的国营农场群。其中最为著名的是1958年 的“十万官兵开发北大荒”。

珍贵纪录片:英雄战胜北大荒(十万官兵开发北大荒纪实)

“向地球开战”

中南海。春风梳柳,绿水红墙。1958年 1月24日,党中央、中央军委发出《关于 动员十万转业官兵参加生产建设》的指示,要求全军转业官兵去开发北大荒,屯垦戍 边。为此,人民解放军全军进行了总动员。顿时,全军上下热烈响应,人人表决心, 积极交申请,坚决要求去开发北大荒。当时,解放军三总部复转官兵被选为首批奔赴 北大荒的先头部队。中南海文工队本来仅有一个去北大荒的名额,但因姑娘、小伙子 们都报了名,领导没办法,最后只好批准了20余人。她们是:吴凤君、李艾、蒋自重、 胡昕、梁晓芳……

珍贵纪录片:英雄战胜北大荒(十万官兵开发北大荒纪实)

毛泽东主席听说这些姑娘要离开中南海,去北大荒开荒生产,特地在春藕斋举办 了一个“告别舞会”。舞会上,毛泽东笑着问大家:“你们是自愿去的吗?” 姑娘小 伙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是自愿去的。主席,我们是响应党的号召,去建设和保卫 北大荒的。”毛泽东又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吃点苦是好事。你 们去北大荒肯定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无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要保 持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毛泽东环顾一下周围的文工队员又说:“老头孤单了,老 头也想你们哪。远走高飞喽!可要经常写信哪?”舞会上,毛泽东与每个要去北大荒的 姑娘们都跳了一会儿舞,并赠给了她们有自己签名的相片。不久,毛泽东又亲笔写信 给小吴、小艾、小胡问候北大荒的同志们!

3 月,早春的一天。北京车站举行隆重的欢送仪式,副总参谋长张爱萍、农垦部 副部长张林池亲自到车站送行。车站,军乐齐奏,锣鼓喧天,中央军委机关的几千名 复转官兵戴上光荣花,带着人民的嘱托,踏上北上的列车。

3月,世界震动了,美联社连续发出报道,惊呼中国军队开发北大荒! 3 月,开发北大荒的热浪席卷全国。著名诗人郭沫若在《人民日报》发表诗篇《 向地球开战》为离队北上奔赴北大荒的战友们壮行。

黑龙江省的密山,是开发北大荒的大本营。这个不足千户的北疆小镇,一下子拥 来“十万官兵”。实际上全部人员总共是81500余人,外加随军家属、军内外“右派” 共约10万人。其中,连排干部6万人,营以上干部1.2万人。当时在密山,到处是军官, 人们把这里叫做“尉官世界”。这里包括7个预备师、4个部队医院、两个兽医院,以 及成建制转业的各种部队学校。还有来自解放军三总部、志愿军21军、空11师、南海 舰队、哈军工、军医大学、高级步校、济南军区、坦克兵、军事通信学校、第二航空 预校等复转官兵。仅以预备6师为例,就有排以上干部1576人,其中师、团级干部 50 人,营、连级干部544人,有老红军4人,抗日战争时期入伍的252人。

珍贵纪录片:英雄战胜北大荒(十万官兵开发北大荒纪实)

这批转业官兵的政治素质好,党团员占 85%,有一大批荣立战功的英雄。最著名 的有荣立大功、一等功11次的“战斗英雄”李国富;有黄继光连的副指导员郝信友; 有亲自指挥邱少云连攻占 391高地的营参谋长吴品庆;有在上甘岭战役中坚持坑道斗 争14昼夜的二等功臣左尚喜。

这批转业官兵文化程度高,有的参军前就是清华、北大、复旦、同济、交大、南 开、武大、浙大、川大等全国著名院校的毕业生。还有一大批航空、海军、炮兵、坦 克、防化、军事工程教官、文化教员、军队作家和文艺工作者,仅英、德、法、俄、 西班牙、拉丁文翻译就有1000余人。

古老、贫穷、荒凉千万年的北大荒,一下子就变成了人才的“宝库”。

密山火车站官兵们如潮水般涌动。广东话、福建话、四川话、山东话、河北话混 在一起,辨不出个准确口音来。每天就有一万人在这里涌动,并由这里疏散到各地农 场去。民房、学校、办公室住满了军人,路边也搭起军用帐篷。大街小巷,就连车站 广场都站满了军人,密山饱和了。军委总部急令,在哈尔滨、佳木斯、汤原又增设了 兵站,以缓解驻地、交通的拥挤。但是,全国各地的复转官兵仍然由空中、水上、陆 地继续向这里集中。在这困难时刻,预备 6师千余名转业军官发出了,“高举垦荒大 旗,树立战斗信念,把汽车让给兄弟部队,徒步开进荒原腹地的倡议”,立即得到了 全体复转官兵的热烈响应。

珍贵纪录片:英雄战胜北大荒(十万官兵开发北大荒纪实)

4 月1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农垦部长、进军北大荒的总指挥王震上 将,从北京风尘仆仆来到了密山,在车站广场召开了万人大会。广场上红旗招展,人 山人海。主席台上两边挂着王震将军写的一副对联:“密虎宝饶,千里沃野变良田; 完达山下,英雄建国立家园。”

王震将军用浓重的湖南口音对着话筒大声致欢迎辞。

原来,从1947年春开始,我军就有 4万复转官兵在日本开拓团遗址,建起了全国 第一个国营农场–通北机械农场。随后,荣军农场、解放团农场、农建二师农场等 也先后建立。3 年前,王震将军又向毛主席、中央军委打了《关于开发北大荒的报告 》,并且从1954年开始亲自率领铁道兵7个师、2万余人,先行挺进北大荒,建起了850 至8511等12个农场,到1958年,北大荒已有54个农场了。

王震将军说:“在这没有人烟的地方,我们盖了房子开了荒,英雄的人民解放军 是能战胜艰难困苦的!……”

他说:“你们都是当过排长连长、也有当过营长的,我也当过排、连、营长。同 志们在战场上打冲锋,排、连、营长是在部队前头呢,还是在后面呢?(大家回答:在 前面!)那么开垦北大荒呢?(答:也该在前面!)遇到艰苦困难怕不怕?(答:不怕!)苦战 3年行不行?(答:行!)说到困难,目前就有一个具体问题需要解决。来密山的转业军 人很多,汽车运不过来。有的同志建议:不坐汽车,走路,走上3天4天,就到了自己 的农场。早走早到,早到早生产。 我看这一建议很好,有革命干劲,大家同意不同 意?(回答:同意!)同意,明天早晨就出发!”会后预备6师和商丘步校的复转官兵,高 举着王震将军亲手授予的“迈开英雄步伐,走向生产前线”的大旗,离开密山,首先 向远在乌苏里江边的858农场进发。

随后,浙江军区训练团复转官兵立即响应,南海舰队、张家口军事通信学校响应, ……,一群集体转业的女军官响应,要求与男同志并肩前进,不掉队,不叫苦,不坐 车,节省汽油。此后有几百路男女复转官兵,以班、排、连编制迈开双脚,高唱战歌, 浩浩荡荡,分头向荒原腹地进军。一路上,战友们互相帮助,互相鼓励,饿了吃口干 粮,天黑了就架起篝火,几乎每个人脚上都打起了血泡,但谁也不肯掉队。一些随军 家属也背着孩子,跟着部队在人烟稀少、虎狼成群的荒原上,走了 100多里,坚持到 达了目的地。

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战友们,也跟着先头部队,摄下了一组真实的历史镜头,这就 是后来上映的纪录片《英雄战胜北大荒》。

一望无际的北大荒,从此播下了千万颗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红色种子。

艰苦的起点

珍贵纪录片:英雄战胜北大荒(十万官兵开发北大荒纪实)

1958年4月28日,预备6师和武汉军区机关的全体复转官兵,徒步到达指定地点。 副师长肖天平被任命为858农场常委书记,总参谋部情报局副局长曾柯任命为场长。 接着,预备2师、6师一部进军到856农场。 预备3师、5师参加扩建851农场。 预备4师进入完达山北麓的855农场。 预备1师、7师、信阳步校等单位复转官兵携带所有武器挺进萝北地区,摆兵布阵, 先后建成了延军、军川、江滨、名山、青年等5个农场。 接着在佳木斯成立了合江农垦局,由预备 7师师长黄家景为代理局长,由王震兼 任局长。 到 5月中旬,来自全国各地的复转官兵已经基本安排就绪。牡丹江农垦局(密山) 接收6万余人,合江农垦局接收1.7万余人,西部农场接收4500余人,总计8.15万余人, 还有随军家属等2万余人。 北大荒一下子超过预定接收人数的十几倍,口粮、住房、生活用品空前紧张。 艰苦的生活开始了。北大荒的早春,乍暖还寒,冰凉透骨。新建的农场、生产队 大都建在茫茫的荒原上,许多团、营、连长,把部队带到预定的地点后,学着王震将 军的样子,把铁锹或树条往满目野兽印的雪地、草原上一插,大声地说,这就是我们 的家。

经过长途跋涉,十分劳累的战友们,不畏艰辛,立即行动起来,放下背包,动 手砍树,割草,铲草坯,搭草棚。 几乎同时,北大荒的深处出现了千万间草棚。 这种草棚极为简陋。用草绳、树干绑几个人字架,搭上横梁,顶盖草,底垒坯, 就能挡风遮雨了。里面靠边铺上荒草,有条件的搭上木架,按照连、排、班顺序,每 人50公分,背包一放,马上又投入紧张、繁重的春播生产。 由于时间仓促,作工粗糙,大部分草棚雨天漏水,雪天透风,条件十分艰苦。有 个约15平方米的小草棚住进了26个人,而且还有 2名女同志。有个大的草棚,竟住了 250人。

一位当年的少尉飞行员回忆说:“当时夫妻一对一双地安排在一条通铺上。天很 冷,但是得挂蚊帐,一个蚊帐里睡一对。还有讲究:这边男的挨着那边的男的,女的 挨着女的,以免发生误会。单身男女也睡在另一条通铺上,按照年龄大小,男的从东 往西排,女的从西往东排。我当时年纪最小,就挨着一个大姐睡。现在回想起来,单 身男女挨在一起睡,实在可笑。当时,草棚透风,土墙挂霜,冻得我啥想法也没有…… 。” 那时,还流传着集体洞房的故事。有 4位年轻尉官都带来了未婚妻。为此,连里 赶紧给他们盖了一个大草棚。接着指导员谈话正式批准:婚礼在这儿举行。战友们把 里面分成四个空间,中间挂绳挡布单。在大家欢闹着把新郎、新娘送入洞房时,一位 结婚早带上孩子的“老人”突然严肃宣布了纪律:

“第一,推选班长一人,大家睡觉、 起床都要听班长口令,统一行动;第二,有话公开说,不准窃窃私语;第三,各人牢 记各人的位置,夜里摸黑别找错地方。”

逗得战友们哄堂大笑。 北大荒,这个比好多国家总面积还大的土地,自然环境十分恶劣。漫天遍野的没 人荒草、榛材、沼泽,到处是咬人的蚊虫、蚂蚁、熊、狼。漠漠大荒没有路,一不留 意,人就迷失方向;一不小心,就会被野兽吃掉。有位战友就是为了踏荒,在风雪中 失踪。有位大个子尉官,因草棚太小,睡觉时,脚伸在草棚外,被黑熊狠狠咬了一口。 还有一位跟随陈毅元帅转战多年的指导员叫何明华,为了掩护女工,拿起钢叉与黑熊 搏斗,被黑熊打碎了脑袋,壮烈牺牲。夜里,成群的野狼围着草棚嚎叫,有时黑熊竟 围着草棚拍打,嗷嗷地叫个不停。 特别是新建在水草丰盛地方的草棚,蚊子、小咬、瞎蠓黑压压一片,战友们脸上、 手上经常被叮得疙瘩成片,疼痒难忍。加上草棚潮湿拥挤,许多战友都得了风湿病和 痔疮。

珍贵纪录片:英雄战胜北大荒(十万官兵开发北大荒纪实)

由于新建点大都地处边远,有的远在几百里之外的边境线上,道路不通,战友们 只好徒步背口粮、油料和种子。 济南军区后勤部300余人分到853农场一个新建点,无任何交通工具,大家就把裤 腿用绳一扎,装上粮食和盐,每人负重20多公斤涉水过河,来回70多公里地。 青岛海军基地和海军速成学校复转官兵的新建点,为了争农时,抢运种子,每人 背种子70公斤,几十里地,短短几天,就运种13万斤。 像雁窝岛那样的新建点,四周环水,实在没办法就吃没加工的玉米、小麦,用盐 水煮黄豆,最后连盐都没了,就用清水煮野菜,拾野鸟蛋吃。 繁重的体力劳动和几个月吃不上青菜,战友们又整天在泥水中苦干,绝大多数复 转官兵手脚脱皮、红肿、嘴唇干裂,并不同程度地患有浮肿病和营养不良症。日常生 活用品就更不用说,火柴、肥皂、灯烛、卫生纸都十分珍贵。这对于刚刚从全国各大 城市来的住楼房、睡钢丝床、吃大米白面的官兵来说,困难是难以想象的,可战友们 仍乐观地说:“ 我们伙食以萝卜条为基础,以咸盐和黄豆为骨干,团结改造粉条。”

珍贵纪录片:英雄战胜北大荒(十万官兵开发北大荒纪实)

854 农场一分场的复转官兵还用刺刀在草棚大门上刻下自己的誓言:“开发北大荒, 为祖国建粮仓,永远留边疆……” “洒尽热汗融春雪,誓将碧血化宏图。”10万复转官兵不畏艰苦,顽强拼搏,按 照王震将军“边开荒、边生产、边建设、边积累、边扩大”的五边方针,抓住农时, 用大盖帽、上衣、裤子装上种子,撒播小麦,还把树杆削尖,在新翻的垄上捅眼点播 大豆,战友们边点还边学着老乡的样子说:“春天捅一棍,秋天吃一顿。” 这一年,仅852农场就这样人工点播了2.7万亩大豆,而全垦区也抢种了百余万亩 大豆,秋后收获了5.69亿公斤粮豆,总产量和上交商品粮是上年的两倍。

会战北大荒

珍贵纪录片:英雄战胜北大荒(十万官兵开发北大荒纪实)

“一颗红心交给党,英雄解甲重上战场。” 1958年5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远征北大荒的河南洛阳步校少尉军官徐先国 答谢郭老的诗《永不放下枪》。诗中豪迈地写道:“用拿枪的手抡起锄头/ 强迫土地 交出食粮/让血染的军装/受到机油和泥土的奖赏/让子弹穿透的疤伤/在黑土地泛红发 光/一颗红心交给党/英雄解甲永不放下枪。” 5 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王震将军给徐先国的一封信,信中写道:“读了你的 诗……我深深地感动了,你唱出了我的心声……”。 为了开发北大荒,老将军的胃刚切除三分之二,就拖着病体,亲自率领十几个师 的师、团长,几十次踏查荒原。他跟战友们一起风餐露宿,趴冰卧雪,北大荒上有许 多新建点,都是老将军拄着棍子定下来的。

一次,老将军在夜宿荒原时笑着说:“蓝 天当被,大地当床,月亮当灯,蚊子还为我歌唱伴奏,我们倒是乐在其中哩! ”他还 与战友们一起唱起了《南泥湾》。时至今天,北大荒仍然流传着“将军岭”、“背兵 过河”、“司令员烧荒”、“部长教我扶犁”、“为夏大脚买鞋”、“创建八一农大” 、 “办迎春机械厂”等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 当然,这里流传最广的要属将军指挥的“治水、筑路、伐木”三大战役。 北大荒的三江平原,地势低洼,沼泽遍地,一到雨季,满眼一片汪洋。许多生产 队转眼之间就变成了“水上孤岛”。为抗涝治水,确保丰收,十万复转官兵抓住农闲 时机,大搞治水会战。20余个水库先后开工,其中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要属“云山 会战”。 850农场有100多万亩良田,年年遭受七虎林河水害。为此,牡丹江农垦局调集60 00余人在河上游修建云山水库,其中有4000余人,是刚刚从密山下车,直接进入工地 的复转官兵。

珍贵纪录片:英雄战胜北大荒(十万官兵开发北大荒纪实)

他们分别来自空军司令部、北京警备师、志愿军一军、高炮学校、海军 基地、坦克兵…… 5月1日云山水库正式开工,由王震将军亲自挑土奠基,开车压实。 因为当时工程机械少,全工地仅有10辆汽车、7台推土机、2台铲运斗车,大坝几 乎全是由人工取土修筑的。几千名复转官兵不怕困难,住草棚,吃苞米面和大馇子、 咸菜,在生活条件很差情况下,他们凭着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争红旗、抢进度、 夺先进,艰苦奋战。 工地上,红旗猎猎,喇叭声声。倡议、挑战、表扬、鼓励,几千将士,抬筐填土, 上下川流,干劲冲天,热浪扑面。 有位参加治水会战的著名突击手–广州部队姓黄的少尉说:“每天至少要干14 小时的重活。(我)一连56天没有洗脸没有脱鞋,连续的苦战夜战……可以说度过每一 天都是对自己毅力的严峻考验,有时自己真的感到坚持不了啦,但是,仍咬着牙,东 歪西倒地扑到工地上去。我下决心,爬也要爬到工地! 死也要死在工地。到了工地, 我咬牙挺身,抡锹刨土,抬筐挑土……专干重活,显示出自己改造思想的决心和信心。

珍贵纪录片:英雄战胜北大荒(十万官兵开发北大荒纪实)

56天后,我的脚底板和鞋子分不开了,它们粘在一起,发木,没有知觉……只好靠外 科手术把脚底皮割开,十个脚趾头有七个都冻黑了。我擦点油,包上纱布,忍着钻心 的疼痛又上工地去了,我每天的工效是全大队几百人中最高的。” 这些话确实充分地再现了当时会战官兵的劳动干劲,也集中地表达了官兵们对党 和人民的赤诚之心。 云山水库,原定二年完成,结果只用了 6个月。全部工程共挖土方74万立方米, 其中用土筐就抬了63万立方米,这是一座用战友们咸苦的汗水和钢铁般的毅力浇铸成 的大坝。

珍贵纪录片:英雄战胜北大荒(十万官兵开发北大荒纪实)

路是北大荒的命脉。荒原上没有路,机械、油料、种子没法运,生产上不去,人 也难生存。所以,大规模生产开始之前,战友们首要的任务是修荒路、筑山路、建铁 路。 “打通密虎线”是当时北大荒筑路会战中最典型的一仗。 伪满时期,日本关东军曾在虎林屯重兵,并在密山与虎林之间修筑了铁路。“八 ·一五光复”后,铁轨被苏军拆了,桥梁被苏军炸了,十几年的风风雨雨把路基也冲 毁了。

为担负起在密山、虎林、宝清、饶河四个地区创建军垦农场的重任,1957年, 王震将军作出“打通密虎线,向荒原腹地修铁路”的决定。当年秋,由铁道兵转业官 兵首先破土动工。1958年,数千名复转官兵放下行李,直接开进铁路工地。铁路沿线, 千军万马,开采石砟,制做枕木,修筑路基,抢运铁轨。战友们冒着风雪严寒,蚊虫 叮咬,打桩架桥,艰苦作业,不到一年,“密虎”全线通车。由毛主席身边来的中南 海文工队员,苏州姑娘梁晓芳当上密虎线的列车长。接着,筑路大军马不停蹄,挥师 北进。一年就在草原沼泽上又打通了“虎迎”(春)线。后又经过艰苦努力,完成土方 90多万立方米,石方30多万立方米,修建百座桥梁,铺设了7万根枕木,7万多米钢轨, 终于修通了密山–东方红铁路,全长195公里。 有位参加会战的总后勤部姓胡的中尉女军医说:“当时,转业官兵劳动强度很大 ……送来的病号真不少,而且都是重病号。

珍贵纪录片:英雄战胜北大荒(十万官兵开发北大荒纪实)

记得有一天,内科病房送来一个女病号, 长得满漂亮,20出头,说话甜甜的。送她入院的是一位年轻的转业军官,心肠特好。 俩口子都是修筑密虎铁路线的,女的是砸石工人,连续苦战,加上吃住条件很差,她 突然发现眼睛看不见东西了。每当她举起砸石的铁锤,一砸就砸在自己的手背上。我 看她那红肿、血渍斑斑的手背,忍不住落下泪来。经过身体检查,原来是眼底出血、 高血压,严重的肾炎。这种病在大城市医院,满可以对症下药,经过治疗,康复出院 的。可是,在当时的北大荒。难啊……” “一天天过去了,药物始终跟不上去。这位砸石女工的病情逐渐加重。原来漂亮 白净的脸蛋开始浮肿、变青,渐渐地脱相了。她还是甜声甜气地安慰丈夫不要着急, 她会好起来的,待修通铁路,还要同丈夫坐火车回家乡探望父母哩……我走出病房, 这位少尉就尾随着我,一个劲地央求我治好他妻子的病……不久,年轻的媳妇去世了, 这位少尉就像大孩子似地嚎啕大哭,守护着妻子的遗体,一边哭一边捶打自己的胸脯, 从病房一直送到停尸间……医护人员见了,都伤心地落泪。安葬时,这位转业军官摘 下了手上的‘奥米茄’手表,让它随心爱的妻子下葬了……” 这位女军医–年过花甲的北大荒老大娘,每当谈起当年的会战,每当谈到当初 苦日子里的战友们,眼睛就湿润了。

珍贵纪录片:英雄战胜北大荒(十万官兵开发北大荒纪实)

北大荒的第三战役–伐木会战,是在1958年秋季打响的。当时的口号是:“进 军完达山,拿下20万方,保证首都十大建筑,支援大连造船厂建设,向祖国献厚礼。” 王震将军为此专门指示有关领导,组织精兵强将,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很快由 3000余名复转官兵组成的大队人马,分南北两路挺进林区。南路采伐锅盔顶子,北路 采伐大叶沟。战友们脱下衣服,抡斧拉锯,挥汗大干,把一棵棵千百年、几个人合围 粗的红松顺山放倒,还有专门为人民大会堂作地板用的黄菠萝、水曲柳和核桃楸。有 的采伐点人均伐木13.5立方米,使专业伐木工人都伸出了大拇指。山上伙食差,战友 们就用土筐到小沟里去捞小鱼,用树上的猴头蘑包饺子。没有水就用大锯把桦树划一 道口,用草杆吸桦树汁解渴。寒冬腊月,战友们冒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抡大斧、拉 大锯,用山泉浇成冰道,把木材送下山去。

这一年,牡丹江、合江两个农垦局共伐木20万立方米,为国家创造了1000多万元 的财富,有力地支援了国家建设。 在十万官兵和农场广大职工的努力下,北大荒的国营农场得到了迅速发展。1959 年粮豆总产量达10亿多斤,比1957年增长了142%;生产总值达两亿多元,由原来经营 性亏损4543.83万元,转为盈利546万元。

北大荒人

十万复转官兵开发北大荒不久,解放军总部就派出了庞大的慰问团前往慰问。当 他们身着威武军装,来到北大荒时,看见军衣褴褛,但斗志昂扬的十万战友们的艰苦 处境和拼死苦干的场景,都感到十分震惊。他们在汇报材料上写道: “八五二、六分场三队种水稻,每人平均一垧地。田间泥泞过膝,机车下不去, 马牛又不行,转业军官用20-24人拉犁,稻田里有草,每犁下去就有一千公斤重。田 里有水,晨结薄冰,大多数人又没有雨鞋,就穿一般鞋袜在冰水里拉犁。这样,在泥 水里苦干月余才完成任务。” “八五三、四分场一队有一残废军人,一只手残废,他用另一只手干活……已经 住院的40多个病号,自动报名参加苦战……一名转业军官肚子痛得在地上打滚,让他 休息,也不休息,不能站着干,就坐着干……还有一名转业军官有肺病,咳血,仍坚 持劳动,有一次咳血晕倒在地里,当被大家叫醒后,仍不肯回去……” 以上种种事实,就是十几万复转官兵创立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顾全大局、 勇于开拓、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的形象写照。

珍贵纪录片:英雄战胜北大荒(十万官兵开发北大荒纪实)

“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是北大荒十几万复转官兵的钢铁 誓言,字字掷地有声。 记得王震将军曾动情地对他的老部下、二等乙级残废军人、为踏荒冻掉九个脚趾 甲、“文革”中被迫害致死的铁道兵三师师长黄振荣说:“别忘了在三五九旅南泥湾 大生产,你我就注定了为中国农垦事业去奋斗、去献身,我将来死了,也不埋在北京, 我要埋在八五四的迎春镇……” 如今,北大荒兴凯湖岸边那高矗着的王震纪念碑下,安葬着将军的部分骨灰,同 他的千百名长眠地下的战友们一样,实现了36年前庄严的承诺。 而更多更多的复转官兵仍战斗、生活在北大荒,有的条件还相当艰苦…… 漠漠大荒,“藏龙卧虎”。也许在荒路上,迎面走来的老大娘就是当年中南海里 翩翩起舞的女兵;也许那位赶牛的老头,就是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全 国战斗英雄。

曾有这样的记载: 1959年,由苏联援建的 156项重点工程上马,富拉尔基重型机械厂上马,大庆油 田上马,纷纷向北大荒这个“干部宝库”求援,北大荒人胸怀全国一盘棋,有求必应。 在597等农场抽调了近万人,由预备4师副师长华兴率队,组成全套班子前去支援。 黑龙江省委提出要一批县、地级主要领导干部和文化宣传人才,北大荒人择优选 送。 甘肃、内蒙几个大工厂、矿山新建,又分别组织成套干部调去支援。 吉林省财贸战线人才不足,林业部要扩建林场,铁道部要建新线管理干部…… 全国各地四方八方求援,都得到北大荒人的满意答复。特别在三年自然灾害时, 北大荒人宁可把自己口粮减到每月7.25公斤,家属5.5公斤,吃豆秸、树皮、黑土… …也要调出大批粮食支援全国。珍贵纪录片:英雄战胜北大荒(十万官兵开发北大荒纪实)

北大荒人以无私坦荡著称于世,它容纳了当年全国、全军的数千名“右派”分子。 王震将军对他们说:“我不怕,都给我。”“只要参加开发北大荒的都是我的同 志。”“同志们!我欢迎你们!” 著名文学家、作家丁玲,著名导演编剧陈明夫妇,著名诗人艾青,著名文学家、 杂文家聂绀弩,著名剧作家吴祖光,著名电影演员李景波,著名画家丁聪,著名书法 家杨角夫妇,总政文化部长少将陈沂等等,都随着十万复转官兵的脚步来到了北大荒。 北大荒人理解他们,保护他们,王震将军把一个个“右派村”改为“向左村”。 丁玲的长篇小说《风雪人间》、《杜晚香》,聂绀弩的《北荒草》、《北大荒歌 》,艾青的诗,丁聪的画和50年代创作的长篇小说《雁飞塞北》、《大甸风云》,电 影《北大荒人》、《老兵新传》以及七集部短篇小说,三部报告文学,十部散文、儿 童文学著作等等,都饱含着作者们对北大荒无限热爱的情怀和执著深沉的讴歌。

珍贵纪录片:英雄战胜北大荒(十万官兵开发北大荒纪实)

丁玲 说:“我留恋北大荒的土地,我留恋着北大荒的战友,留恋着北大荒的豪迈的事业…… ” 正如国家副主席董必武视察北大荒时即兴赋诗所说:“斩棘披荆忆老兵,大荒已 变大粮囤。虽然经验有得失,得失如何要细论。”

如今,北大荒已变成了北大仓,成为良田连片、林带交织、公路成网、城镇棋布 的全国最大的农业商品粮生产基地。它开垦荒地4000万亩(划出一部分),累计上交粮 豆180亿公斤,拥有大型国营机械化农牧场103个,耕地3000万亩,总人口 163万,职 工70万,田间机械化程度达 90%以上,属全国最高。每年上交商品粮超过全国垦区系 统一半,大豆出口量名列全国前茅。 现在,北大荒人正为建设国家百亿斤商品粮基地而努力着……

珍贵纪录片:英雄战胜北大荒(十万官兵开发北大荒纪实)

历史,将永远不会忘忆那些为开发北大荒而奋斗、而献身的十几万复转官兵们!

赞(1) 打赏
«转载请注明来自父辈的旗帜 » 珍贵纪录片:英雄战胜北大荒(十万官兵开发北大荒纪实)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向北大荒开拓者我们的父辈们致敬

铭记历史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给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