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北大荒精神
向北大荒开拓者们致敬

揭秘王震为何建议开垦北大荒?

2455587696824889409

在中国北部边疆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江汇流区域,一直沉睡着纵横千里的古老荒野,统称北大荒。冬天,那里冰天雪地,寒风呼啸;夏天,那里荒草遍野,虎狼成群。然而广袤的北大荒,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雨水充沛,非常适宜发展农业。

日军侵占中国东北后,曾组织“开拓团”进军北大荒。计划移民百万户、500万人定居在这里,以掠夺中国的宝贵资源。无奈气候极端恶劣,加之中共领导东北扰日联军不断向“开拓团”发动武装袭击,致使日本侵略者的图谋化为泡影。

东北解放后,解放军转业官兵分批进军北大荒,运用屯垦戍边方式垦荒建场,古老荒原出现了人间奇迹。

最早的拓荒者

1947年,为了支援解放战争和减轻人民负担,也为了迎接全国解放,中共中央及时指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

松江省人民政府主席冯仲云首先响应,指派省政府主任秘书李在人带领17名工作人员,前往北大荒宁安地区垦荒建场,种植粮食,支援东北解放军作战。冯仲云让李在人等到宁安后寻找“开拓团”旧址,搜集日本人遗弃的破旧拖拉机和农机具,尽快开荒生产。

李在人等接受任务后马上起程,赶往宁安。他们在荒野找到=三辆破旧的拖拉机,并开始学习修复拖拉机。随后,松江省国营第一农场成立,又称松江省宁安机械农场。简称宁安农场。李在人担任场长。

同一时期。松江省政府在北大荒又创建了通北、赵光、花园、查哈阳等农场。这些农场人数少,规模小,没有固定经费和物资来源,只有拓荒者的一腔热血和对解放事业的无限忠诚。

首批拓荒队伍大都由抗日联军、八路军的干部、战士组成,他们过去种过地,打过仗,具有勤劳朴索、吃苦耐劳、大胆勇敢的特点。白天踏查荒地,彼里防范狼群侵袭。住的是自己搭建的不避风雪的马架子,睡的是木杆拼凑的铺板,吃的是玉米(米查)子和窝窝头。

荒野上虽然积雪未消,寒风刺骨,但大家依然满腔热情、争分夺秒地垦荒建场。浑身溅满泥浆,手脚划破流血,条件相当艰苦,但垦荒队员依然奋斗不息,在荒野上挂起了农场的牌子。创造了当年开荒,肖年播种,当年丰收的奇迹。

1948年底,东北解放战争基本结束。一大批负伤致残的解放军官兵(当时称荣誉军人)需要妥善安置。在中央军委和中共中央东北局的关怀下,东北各省相继成立以省主席为首的荣军工作委员会,办起了一批荣军农场。其中,黑龙江的荣军农场规模最大,人数最多。

这些在枪林弹雨中负伤致残的荣誉军人,以顽强的斗志、惊人的毅力,克服病残困难,在荒凉的黑土地上,创建了许多荣军农场。

为了表彰荣誉军人的贡献,中共中央东北局于1950年在沈阳召开了荣军代表大会和荣军工农业产品展览会,中央军委和朱德、周恩来送了贺幛、贺词和祝词。

荣誉军人创建农场取得了巨大成就,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也为北大荒后来的开发建设,闯出了路子,培养了干部,积累了经验。这些拓荒者后来大都成了大规模开发、建设北大荒的骨干力量。

1954年共和国成立五周年,苏联政府向我国赠送了可供30万亩耕地使用的机械设备。国务院决定在黑龙江北大荒建立国营友谊农场。这是中国第一个用比较先进的农业机械装备起来并实行科学管理的国营农场。

友谊农场的建设,得到中央和全国各地有关单位的高度重视和关心。国务院任命王操犁为场长,选配魏震五、张省三、陈剑飞等一批高级干部为建场委员会成员:中央组织部从各省挑选21名地、县级干部。充实各级领导班子;农业部选调12名北京农业大学毕业生,担任生产队技术员,并从外省农场、农业机械学校等单位选调430名农机工人。黑龙江邮电局组织职工,冒着风雪严寒在北大荒原野上,架设了37公里电话线,解决场内外通信联络问题;省交通厅调动筑路大军,紧急修建通往场区的公路;建筑公司承担了农场的房屋建设。

苏联政府派出一批包括土地规划、经营管理、农艺、农机等方面的专家到农场当顾问,提供建设农场、管理农场的技术和经验。

一时间,北大荒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动人场面:荒野上,车流滚滚,拖拉机轰鸣;垦荒大军紧张战斗,昼夜突击。只用一个多月,就开荒30.5万亩,有一部分土地当年播种,当年收获,当年经营获利。

铁道兵进军虎林处女地

王震是新中国农垦事业史上的传奇人物。他曾幽默地自称:“我这个人的革命生涯,就是从南泥湾开荒,到全国农垦,还是开荒。”

1954年,时任解放军铁道兵司令员的王震,从北京专程来到北大荒汤原县。那里有一个铁道兵基地,从朝鲜战场回国参加修建森林铁路的铁道兵集中在那里等待转业复员。一向关心部下的王震特地赶来看望他们。在铁道兵副师长余友清陪同下,王震乘车驰骋在广袤荒原上,抬头远眺,只见千里荒野,空旷辽阔,土地肥沃,牧草丰美。

王震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大呼:“北大荒呀,真是名不虚传。茫茫大荒,一望无际。这片未开垦的处女地,真是搞农业机械化的好地方!”

在部队宿营地,王震察看菜地,发现地里蔬菜绿油油的,长势十分喜人。他弯腰从地上抓起一把黑土,捏在手中,更加兴奋:“这土真肥啊!一使劲就能攥出油来。比起新疆戈壁滩的沙地和早年南泥湾的黄士坷垃,要强上百倍!”

突然间,王震萌发了将准备解甲归田的铁道兵安置在这里屯垦戍边的念头。

王震马上拉着余友清,钻进铁道兵在北大荒搭建的帐篷,同官兵围在一起聊天谈心。他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王震开门见山问:“你们都是庄稼汉出身,复员了留在这里种地,搞机械化农场,好不好?”大家七嘴八舌。有的说好,有的说离家太远。

王震说:“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眼下国家搞社会主义建设,到处需要粮食。你们想想。是回老家扛着锄头种巴掌大的地。还是在北大荒搞大型机械化农业,哪个好?”

接着,王震讲述了自己过去在南泥湾带领三五九旅屯垦开荒,搞大生产运动以及进军新疆屯垦戍边的情况。铁道兵官兵们听了深受鼓舞。

雷厉风行,说干就干,是王震的风格。第二天,王震立刻给铁道兵官兵开动员会作报告,特别提到毛主席、周总理为粮食的事万分操心,铁道兵部队如果能在北大荒办农场,生产更多的粮食,也是为毛主席和周总理分忧啊!

王震的报告把广大官兵屯垦戍边的热情一下子鼓动起来,大家-一致拥护在北大荒屯垦戍边。

随后,王震赶往哈尔滨会见黑龙江省委书记欧阳钦,谈谈自己的设想。

欧阳钦不仅支持,而且热情介绍北大荒历史演变情况,甚至风趣地对王震说:“你去的汤原还不是真正的大荒原。真正的大荒原在三江流域——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形成的冲积平原。那里荒草齐天,渺无人烟。老乡形容那里是‘五十里地做邻居,三十里地南北炕’。光密山县那一带的荒地,就够你开发的了。它相当好几百个南泥湾哩!”

听欧阳钦这么一说,王震屯垦戍边的劲头更大,决心更强,信心更足了。

接着,王震又走访黑龙江省农场局,详细了解全省农场的基本情况。并到当时比较先进的九三荣军农场参观考察,为铁道兵进军北大荒建场做准备。

王震一生带兵打仗、驰骋疆场,但无论是带兵打仗还是带兵开荒,他从不鲁莽。尤其对开发北大荒这样的重大决策,他更是慎之又慎,反复调查研究,努力做到心中有数。

1954年8月,王震回到北京后,立刻向铁道兵党委如实汇报,并向中央军委、中共中央写报告,建议由铁道兵组织退伍官兵在北大荒屯垦戍边、垦荒建场,为国家提供短缺的粮食。

国防部长彭德怀和中共中央批准了王震的建议,王震迅即赶回汤原县,着手布置开发北大荒、屯垦戍边。

王震要求余友清:“现在,你先带一支精干的先遣队,到密山、虎林一带实地勘察地形,今年冬天部队就进去,明年好开荒生产。记住,你是打头阵的,得搞个好样子,后来的要按你们的脚窝子走下去,要大发展,要‘母鸡下蛋’!”

余友清马上带领先遣队出发,在完达山和挠力河一带进行实地勘察。发现那里有上千万亩荒地可以开垦。

王震听到汇报,十分高兴:“好啊,有那么大的荒原,我们有用武之地了!”当即决定先在虎林建立军垦基地,命令余友清负责全面指挥。

10月14日,余友清带领人马进军密山荒原。

此时,尽管王震已经南下福建,组织指挥铁道兵修建鹰厦铁路,任务紧张繁忙,但他仍念念不忘北大荒的军垦事业,经常在指挥车上给余友清发电报和军函,不断作具体指示。

按照王震的指示。余友清带领部队在当年日本“开拓团”的废墟里,挖出100多万块砖,还在另一荒谷里找到日军遗留的3000多立方米红松,接着又寻找到日军修建的地下仓库……

于是,大家在荒野高岗上盖起了小楼。1955年元旦,按照部队番号,他们在场部门口挂起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五。部队农场的牌子。余友清为首任场长。

铁道兵第一个军垦农场就这样在北大荒诞生了。

春节过后,部队3月开始烧荒,4月开荒造田。他们当年开荒14万亩,播种4万亩,收获粮豆3383吨。

铁道兵第一军垦农场首战告捷,王震深受鼓舞,决心按中央决定,组织九个师的铁道兵转业官兵,分批分期进军北大荒,再建一批军垦农场,并按部队番号取名为八五一农场、八五二农场、八五三农场,直至八五一一农场,形成一个农场群。国务院批准在那里建立铁道兵农垦局。

从创建八五〇农场开始,王震用两三年时间,就在辽阔的北大荒形成了轰轰烈烈的垦荒热潮。国营农场很快由15个发展到96个,耕地面积由41万亩发展到457万亩,拖拉机由1.1万马力发展到6.2万马力,年产粮食由2400万斤增加到4.54亿斤。

王震的方针是:边开荒、边生产、边建设、边积累、边扩大。这是北大荒开发史上最为宏伟壮丽的画卷。它显示了王震的魄力和胆识,也显示了铁道兵的顽强斗志和毅力。

“英雄奔赴北大荒,好汉建设黑龙江”

进入和平建设新时期后,部队大量裁减。1958年1月,中央军委发出《关于动员十万干部转业复员参加生产建设的指示》。3月,中共中央成都会议通过《关于发展军垦农场的意见》,指出:“军垦既可解决军队复员就业问题,又可促进农业的发展,在有些地区还可以增强国防和巩固社会治安。因此,在有大量可垦荒地、当地缺乏劳动力。又有复员部队可调的条件下,应实行军垦。”

当时已经担任农垦部部长的王震立即同解放军总政治部联系,确定农垦部所属农场可以接收6万名转业军人,包括7个建制预备役师、4个部队医院以及撤销建制集体转业的部队学校,连同家属、非军籍薪金制职工,号称十万大军。中央军委同意了王震的意见。

从3月到5月,成千上万的转业复员官兵响应号召,从各军区、各兵种、各部队、各院校,纷纷离队北上;从祖国四面八方,乘坐专用列车,向北大荒集中会合;参加北大荒大规模的开发。

4月12日,开荒战役的总指挥王震,特地从北京赶到北疆边陲密山坐镇指挥。

密山火车站广场上红旗招展,人山人海。广场中央临时搭起主席台,上面悬挂着“欢迎参加开垦北大荒的同志们”的巨幅标语。主席台两侧竖立着王震书写的诗牌:“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英雄奔赴北大荒,好汉建设黑龙江。”高音喇叭里,不断播放着激昂嘹亮的乐曲。

那天,王震特意穿上军装,佩戴上将军衔,精神抖擞地登台讲话。他代表解放军总部和农垦部,欢迎广大转业复员官兵参加开垦北大荒大会战,屯垦戍边。

数万人马在同一时间拥到密山。有关部门始料未及,准备不足,困难很多。王震实事求是,在广场上大声说:“目前有一个困难,就是来到密山的转业军人很多,汽车运不过来。有的同志建议,不坐汽车,走路,走上三四天就到了自己的农场。早走早到,早到早生产。我看这个建议很好,有革命干劲,大家同意不同意?”王震话音刚落,广场上一片欢腾,官兵们齐喊:“同意!”接着,王震下达命令:“同意,明天早晨就出发!”

第二天早晨,汇集密山的十万转业复员官兵,在同一时间,徒步进军,浩浩荡荡,走向荒原腹地,蔚为壮观!这一雄伟壮举,经新闻单位报道后。在全国引起巨大震动。著名诗人郭沫若热情写出《向地球开战》的诗篇。

十万大军中,有七个预备役师。按照王震的部署,预一师、预七师开发萝北荒原,带队的是红军出身的黄家景师长。他带领部队在松花江畔安营扎寨,筹建中央直属的合江农垦局,管理合江地区的军垦农场。王震担任局长,黄家景为代理局长。

预四师在副师长华兴带领下挺进七星河、挠力河三角地带,创建军垦农场。为尊重指战员的感情,用部队番号命名为五九七农场。

预六师的转业复员官兵,在副师长肖天平、马传银、钱光带领下,挺进穆棱河荒原,创建铁道兵八五八农场。预三师、预五师在师领导带领下,进军乌苏里江荒原,创建八五一农场。

从朝鲜战场回同的志愿军十五军1200名转业复员官兵中,有指挥邱少云连攻占391高地的团参谋长吴品庆、黄继光连的指导员郝信友,他们集体进军铁道兵汤原营地,加入汤原农场。

在此之前来到北大荒垦区的,还有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是我国各行各业的精英人才,其中有将军、司局长、高级科技人员,还有文化艺术界著名作家、诗人、画家、演员,如丁玲、艾青、丁聪、聂绀弩、黄苗子、尹瘦石等。他们是作为“反党集团”、“右派分子”下放劳动,改造思想的。

在那个非常时期,王震对他们深表同情。他找到中央有关领导,主动要求把中央机关的“右派分子”交给自己安排到北大荒垦区

有人吓了一跳,好心地说:“这么多‘右派’你怎么能消化得了?吃下去要闹肚子的!”王震风趣地说:“十万大军我都吞下去了,还怕这些‘右派’吗?我不但不怕,而且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他们改造成有用的人才。”

中央批准了王震的要求,从1958年3月起。中央党政军机关各部门1000多名被错划为“右派”的干部,陆续来到北大荒垦区。根据王震的指示,他们大都被安置在交通方便、生活条件较好的八五〇、八五三、汤原农场。王震指示农场只让他们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要在各方面给予照顾。

后来,王震到北大荒考察,还特地到丁玲夫妇、艾青夫妇居住的农场看望慰问。他告诉农场领导:丁玲、艾青是我的好朋友,你们一定要照顾好,发挥其特长,让他们创作。在云山农场,王震让场长把正在水库劳动的画家丁聪找来谈话,不让他挑担挖土,并把丁聪调离工地,让他选调人员、组织班子搞画报编辑。

统计表明,从1957年到1966年,在王震率领下,经过解放军转业复员官兵和垦区职工共同奋斗,北大荒的农场经济取得了大发展,耕地面积由1956年的457万亩增加到1370万亩。在纵横千里的黑土地上。建起了一大批国营农场,形成了庞大的农场群。这些农场大部分是以生产粮食和大豆为主的机械化农场。成为中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荒凉的北大荒,变成了富饶的北大仓。

北京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彩色宽银幕影片《北大荒人》,真实记录了北大荒人在那个年代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和无私奉献精神,在全国引起了巨大震动。

当然,北大荒农垦经济的初步崛起以及那时形成的成就和基础,是比较脆弱和不稳固的。因为当年毕竟是“大跃进”时期,一度突出“冲天干劲”。违背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造成农场内部各种比例失调,付出的代价是昂贵的。幸好,后来在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指引下,各农场很快适应时代步伐进行调整。北大荒农场经济开始走上了恢复和发展的新阶段。

北大荒在曲折中发展

1966年,正当北大荒垦区经过调整,逐步出现蓬勃发展局面的时候,“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它给北大荒刚刚崛起的农场群带来深重灾难。

垦区和农场的领导被作为“走资派”打倒,生产指挥系统和生产秩序被打乱,长期摸索形成的管理制度被批判为“修正主义”,领导开发建设北大荒垦区的王震成了“黑后台”。

北大荒垦区改成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后,归沈阳军区领导,配备现役军人担任领导。许多军人不懂农场经营管理,常常用带兵打仗的办法管理农场,导致许多生产决策失误。一系列问题相继出现,引起中央的高度关注。

1970年,周恩来在全国生产建设兵团工作会议上。针对当时兵团否定农垦事业优良传统的现象,严肃地指出“南泥湾精神不能丢,丢了要恢复起来”。1973年,周恩来又批评兵团存在机构庞大、非生产人员太多的问题。事后,兵团虽然纠正和改变了一些错误做法,生产管理有了一定好转,但是“文革”期间“左”的一套方针政策,不可能有根本性的改变,以致整个垦区生产混乱,产量下降,经营亏损等问题日益严重。

后来,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撤销生产建设兵团建制,成立黑龙江农垦总局,组建懂生产、会经营的领导班子,统一管理全省农场经济。

这一期间,由于全国兴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黑龙江垦区先后接收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等地55万知识青年。

大批城市知青的到来,不仅给农场增加了劳动力,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给农场输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知识、文化、先进思想和各类人才,增加了垦区的朝气、活力和动力。

55万城市知青来到北大荒垦区,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吃饭、住房是首要问题,其次是医疗、文化生活、回家探亲等问题。随着年龄不断增长,恋爱婚姻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一系列问题,大大超过垦区的承受能力。

尽管国家花费了大量资金、人力、物力,千方百计想办法把知识青年稳定在农村和农场,然而却毫无效果,形成四不满意:“知青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农村(农场)不满意,国家不满意。”有一次国务院讨论知青问题时,李先念幽默地形容这种做法是“公公背媳妇过河,费力不讨好”。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全国农村、农场先后兴起知识青年大规模返城浪潮,而且势不可挡。北大荒垦区也不例外,整个垦区连以上知青干部走了5000多人,技术业务骨干走了8000多人。农场机车无人开,账目无人算,学校无人教,病人无人管,所有工作处于瘫痪状态。

相对云南、新疆垦区而言,黑龙江垦区知青的返城浪潮还算比较平缓,没有闹游行、罢工、进京上访。垦区领导对待知青返城现象表示理解。尽管中央还没有明确政策,他们还是冒着风险,尽量放宽政策,让知青顺利返城读书和就业。同时,立足垦区,自力更生,努力培养农场“永久牌”的各类人才,促使北大荒垦区的经济、社会继续发展。

北大荒在改革中前进

粉碎“四人帮”后,北大荒垦区开始拨乱反正。中共中央、国务院派原农林政治部副主任王振扬赶赴北大荒。担任黑龙江省委常委兼农垦总局局长、党委书记,组建总局领导班子和机构,清除“左”的思想危害,平反冤假错案。原先创建北大荒垦区的领导大都参加了新的领导班子,垦区恢复了指挥系统和生产秩序,全面深入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医治十年动乱造成的严重创伤。农垦事业又呈现出崭新面貌。

1979年4月,国务院决定在国家农垦总局的基础上,恢复农垦部,加强对农垦事业的领导,特别是加强对黑龙江、新疆等大垦区的领导。

1979年9月。中共中央对国营农场提出明确要求:“努力办好国营农场,为国家提供更多的商品粮食、经济作物和其他农副产品。”

446600c04985e67b04bd1&690

1985年以前。国家对农场实行财务包干,限期扭亏为盈,利润不上缴,用于扩大再生产,搞好多种经营,兴办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推销自己产品的商业,尽快建成农工商联合企业,在农业现代化中起示范带头作用。国务院又要求黑龙江垦区成为国家重要的食品生产基地,实行经济责任制和农工商综合经营,努力增加商品产量,提高商品质量。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根据有关部门的论证,批准从美国约翰迪尔公司引进一整套农业机械及大型喷灌设备,在黑龙江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进行农业机械化试点。五分场二队用这套先进的农业机械和技术,创造了20个农业工人耕种18540亩土地,人均生产粮豆10.67万公斤的初步成粜,引起强烈反响。

一时间,到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参观、学习者络绎不绝,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此高度重视,邓小平、李先念、胡耀邦、王震等也相继考察了该试点。

1978年9月15日,邓小平在垦区提出,农场不要只搞粮食,要变成工农联合企业,搞农产品加工、农业技术改造,农场可以搞种子基地、种子工厂,搞肥料工厂,农业最终是要工业化的。

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的试点,让人们开阔了眼界,解放了思想,增强了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信心和决心。

随后,国家决定将五分场二队提升为分场试点,试点范围由1.8万亩扩大到13万亩,并且列为农垦部重大科研课题。

从1980年到1984年,经历了五个完整生产周期试验,证明试点成功,五年粮豆单产年均229.7公斤,比前五年又提高30%,比全场高出40.1%,工农业总产值每年以5%以上的速度增长,累计盈利1048.1万元。

据此。黑龙江农垦总局决心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和国家提供的相关配套资金,进一步引进先进的农业机械。在北大荒洪河农场、鸭绿河农场、二道河农场,装备了60多个农业项目开发点。儿年实践下来,效果显著,试点规模已占垦区耕地面积10%以上,为北大荒垦区1989年达到生产商品粮100亿斤奠定了基础。

长期以来,王震一直情系北大荒。1985年7月26日,他带着赴北京演出的北大荒燕窝岛儿童艺术团的小演员们,从北京乘飞机一起飞往北大荒垦区。

王震在下榻处听到垦区汇报改革开放以来,北大荒农场的农牧业生产、经营和科技化水平都超过历史最高纪录,激动地提笔为垦区题词:“向北大荒的开拓者和建设者致敬!”

随后,王震来到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视察农业现代化生产。只见,蓝天下,一望无际的庄稼地上,一台自动式大型喷灌机张开巨臂移动。给茁壮的大豆喷水浇灌;空中,一架农用飞机低空飞行,喷洒农药治虫;远处,金色的麦浪滚滚,大马力的巨型联合收割机,正来回驰骋收割麦穗。他目睹了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场面后,情不自禁地赞叹:“果然是现代化试点,大农业、大机械、大气派!”

午间休息时,王震又提笔为北大荒垦区题词:“为给国家提供100亿斤商品粮和肉、奶、糖等多种商品而奋斗!”

如今。黑龙江垦区不仅已成为共和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而且已成为可靠的粮食安全战略后备基地和现代化农业的示范基地。垦区每年生产的粮食,除满足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四个直辖市和陆海空三军将士全年的口粮需要外,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农畜产品和副食品。因此,新闻界称赞垦区是共和国“抓得住、调得动、能应对突发事件”的“中华大粮仓”。

赞(11) 打赏
«转载请注明来自父辈的旗帜 » 揭秘王震为何建议开垦北大荒?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向北大荒开拓者我们的父辈们致敬

铭记历史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给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微信扫一扫打赏